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这一年的11月,由国民党主力部队进行的武汉保卫战,虽然重创了日军主力部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但最后也未能阻挡日军占领武汉三镇。1938年10月底,武汉最终沦陷,国民党政府及其部队宣布撤离武汉。原来驻武汉的中共中央代表及其相关人员也撤离了武汉。与我党驻武汉机关同时撤离的,还有一批宣传抗日的党的演剧队。著名诗人光未然就是这支队伍的一员。
已经是1938年的初冬季节,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光未然率领的抗敌演剧三队几经周折,来到了陕西宜川的黄河壶口。根据上级的命令,这支演剧队随着我抗日部队,准备由这里东渡黄河,转入河东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此时的黄河两岸已经万木萧索,光未然随着部队由这里开拔,进入抗日的最前线。一路上,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弯曲逶迤奔流的黄河,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船夫们那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在两岸的群山中发出久远的回音,还有,我抗日健儿那昂扬奋发的气势,使光未然一下子从不久前武汉失守的沉闷情绪中看到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希望之光。他忽然想到,这眼前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涛,不正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那永不屈服永远向前的民族精神吗?也就在那一瞬间,他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创作冲动,他应该以黄河为题材,写一首歌颂民族精神的长诗,以此来歌颂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以此来鼓舞亿万同胞与日本侵略者开展英勇斗争。
过河不久,部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山村里安营扎寨,准备短暂休整。听着黄河的滚滚浪涛声,光未然便开始酝酿一套八首的朗诵诗《黄河吟》的创作。作品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民族的危亡,国土的沦丧,人民的苦难,黄河儿女不甘屈服的意志和精神,近年来他从敌占区到解放区的所见所闻,一下子化作情感的波涛在笔端奔腾倾泻。八首组诗《黄河吟》迅速完成了,这就是后来流行于世的民族艺术经典《黄河大合唱》的初稿。
1939年1月,正是抗战最为艰苦的岁月,怀揣诗稿的光未然来到延安,正赶上中央机关在延安的陕北公学礼堂举办除夕晚会。作为献给新年的贺礼,光未然决定在这次晚会上朗诵他的一套八首的长诗《黄河吟》 ,这也是这首作品第一次被推上舞台公开朗诵。他声情并茂的朗诵,顿时把观众吸引了。人们饱含热泪倾听他激情澎湃的朗诵,诗歌本身具有的磅礴气势和极其丰富的艺术想象,使台下的每一个观众都陷入热血沸腾的氛围中。观众中,一位观众眼里含着泪花,曲终人散,他却久久没有离去,此时,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此刻,他的眼前好像有黄河船夫高声呐喊的身影,好像有不息的波涛在怒吼奔腾,还有燃烧的国土,还有苦难同胞不屈的眼神。他语气坚定地说:“我要谱曲,我要为《黄河吟》谱曲! ”这位年轻的观众就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几天以后,冼星海听说他的好朋友光未然生病了,便前去探望因病卧床的光未然。就在病床上,光未然不仅给冼星海讲述他所看见的黄河船夫,讲述那感人的船夫号子,讲述黄河奔腾咆哮的雄伟气势,而且给他在病床上朗诵《黄河吟》 。冼星海听后乐思如潮,激情难抑,说道:“我来看你,也是向你表达我的心愿,我要为你的诗歌谱曲,要为演剧队创作组曲《黄河大合唱》 。 ”两位艺术家几乎是不谋而合,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光未然激动地说:“那我们联手,为民族抗战尽我们作为诗人和音乐家的力量,吹起鼓舞人民抗战的号角。 ”
此后,在延安一座破旧的窑洞里,冼星海便开始抱病写作,那些日子,他几乎忘记一切,中华民族正在遭受的苦难,一幕幕在眼前展现,奔腾咆哮的黄河呼啸着从眼前流过,这样一连就是六天,冼星海在一种激动的氛围中,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仅仅半个月后,冼星海又完成了作品的八个乐章及其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完善了这一民族文化史上的伟大经典。
此后不久, 《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首演,在当时,这几乎成了轰动整个延安的大事件。优秀的诗词配以最雄壮的旋律,可以说是最佳的艺术组合。作品以极大的感染力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由衷地赞颂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酷爱自由、胸怀宽广的崇高品德,愤怒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黄河两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最后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壮地奏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日寇的侵略、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时代最强音。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以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对未来和胜利充满着信心。可以说,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独创性。
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同志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对其大加称赞。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言中激情难抑地写道:“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
1941年,身在苏联的冼星海对《黄河大合唱》再次进行了艺术加工和修改完善,从此,这首组曲便作为民族文化的经典流传至今。在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斗争中,这首雄壮昂扬的伟大旋律传遍大江南北,它像进军号一样,鼓舞着亿万华夏儿女奔向抗日的最前线,奔向杀敌的战场。正如后人评价一样,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同样能产生万吨炮火的巨大力量。
《黄河大合唱》从诞生开始的那天,就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无论是国统区还是八路军革命根据地,都能听到《黄河大合唱》的雄壮旋律,它像战斗的号角一样,唤起华夏儿女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它在鼓舞着人们,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自由而团结奋起。它以雄壮昂扬的旋律,唤起我们民族的自信。有《黄河大合唱》旋律的地方,便有抗战的怒吼,便有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武装。一首歌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也传承着人民战胜敌人的坚不可摧的坚强意志。正是在这样雄壮的旋律中,我们的民族以牺牲千百万生命的代价,最终战胜了日本法西斯,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国土。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代的强音,也是至今绽放光芒的中华民族的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