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性:留下宜昌人曾经的和现在的生活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以地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具体落实到每个县级的民俗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将行政区划与文化单位进行了科学的统一,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民俗呈现。宜昌市卷,包括宜昌市所属五县、三市、五区的民俗志。在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撰写的民俗志中,民俗事象就会出现一些重合现象。宜昌市民俗志在撰写的时候,每个县的民俗就是每个县的人的民俗生活,他们将自己地方的民俗撰写出来,就具有生活呈现的意义了。但是,行政区划对于民俗的影响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地方政府以及文化人的力量干预民俗的生存和传承是存在的。宜昌民俗志的撰写却很好地处理了这两种取向,将这两种中国传统的地方志式的撰写方法进行了取舍,从而实现了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创作,也成为宜昌民俗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体现。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留下了宜昌人曾经有的生活和现在进行的生活。宜昌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近三十年来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定带来一些民俗难以适应、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等问题。宜昌民俗志将这些生活很好地留了下来,它记录了百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民俗志将宜昌人当代生活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是真实的,是丰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宜昌民俗志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一点也不过分。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的体例具有开创性,在内容上远远超出了其他民俗志的体量。民俗人物的设置,充分肯定了民俗传承主体的重要性,这在以往的民俗志中是没有或很少有的。
经典性:直面现代化带给我们的问题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的经典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记录宜昌民俗传统:这部民俗志是以当下近百年的民俗为中心,具有极强的力量,这些力量来源于民俗本身的生活属性。因此,这部民俗志成为宜昌人历史文化生活的图卷,成为宜昌文化中的经典,也成为宜昌人精致生活的体现。
记录宜昌人现在生活的经典:宜昌民俗志从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环境,到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居住、饮食、服饰和社会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精神民俗的民间信仰、禁忌、巫术、民间文艺、体育竞技等民俗事项,这些可以说就是一个地方的民俗的“百科全书” 。这些被记录下来的民俗经过历史检验,已成为宜昌人精彩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生活经典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初,大量的民俗文化的生存出现了问题,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目前宜昌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19项,省级45项,市级64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宜昌人的经典民俗,也是宜昌民俗生活中的经典。
“记得住乡愁”的经典: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民俗生活和生活中的民俗已经成为我们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宜昌市民俗志中的民俗体现了当地特殊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当地人创造和传承的民俗对于自己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以及民俗中包含的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这些民俗深刻地联系着地方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些成为当下记住乡愁的经典文化传统。
文化转换中的经典:民俗在当下社会常常被地方政府或者各类文化人转变为文化资源。民俗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待,成为国家珍视的公共文化。民俗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在当下社会,他还具有资本性的价值,这也正是当下中国民俗转型时期凸显的最为鲜明的现象,在宜昌民俗志中既有这些经典民俗转型的记录,也为宜昌民俗的资本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和传统基础。
经典制作的经典策略:宜昌民俗志经典的形成源于民俗本身的经典,但更多的是操作民俗志的具体人员和政府的帮助,宜昌市民俗志的编纂者都是谙熟地方文史风俗的行家里手,在编纂过程中坚持不断深入民间,对某些似是而非的民俗说道进行仔细甄别。宜昌市政府将民俗志的编纂,纳入了全市精品文化工程,由宜昌市文联与其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组织实施。市、县两级编纂委员会,和由民俗、方志、文博、政协文史方面的学者与三峡大学文科教授组成的全市评审委员会对民俗志撰写过程的把握和民俗的反复评审,成为经典性民俗志权威性的保障。
民俗不是社会思潮,但它是社会思潮的基础和温床,是具备推动社会思潮发展的力量,由此显现出民俗旺盛的生命力。民俗志的撰写者充分认识到传统民俗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并且直面现代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提出的问题,宜昌民俗中包含着丰富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正是推动宜昌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是具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经典,这是这套著作的魅力,也是这套书将成为传世经典的根本所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