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记游
栏目:自由谈
作者:黄传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过节去哪玩儿,成了国人一种纠结。远了时间不够,近了许多地方都去过了。

  国人纠结,我也纠结,“五一”三天假,我也为去何处休闲犯愁。读“五一”当日报纸,某报旅游版推荐了几个景点。房山琉璃河牡丹园4万余株364个不同品种的牡丹迎来怒放时节,其中一株树高2 . 8米、丛围10 . 7米, 106岁的牡丹花魁“粉荷” ,挂花儿128朵。没想到北京近郊还有此等好去处,遂决定去看看牡丹。

  次日,天气晴朗,难得无霾。与家人驾车直奔琉璃河。下京石高速不远,即是牡丹园。门楣上高悬着“天香牡丹园牡丹节”大红彩标,门口人声鼎沸,车水马龙。10元门票,牡丹节期间上调为50元。许多游客虽然嘴里嘀咕“这么贵啊” ,却又怕买不到票似的,一个劲儿地往售票口挤。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遐想着几万株牡丹同时绽放,那将会是何等的绚丽与壮观!进得园内,不由得让人发愣,眼前不见花海,只有满目绿叶。我不甘心,顺着小径找寻,然而,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朵已经枯萎的残花外,便是地里七零八落的花瓣。那株号称106岁的花魁,鹤立鸡群般地屹立着,伟岸倒也伟岸,却也是满树绿叶,不见花朵。

  于是,不断传来游客的喊叫声:“花儿呢?牡丹花在哪儿? ”

  园中一位工作人员说:“你们来晚了,昨日上午来,还可以看到两三成花儿,夜里一场雨,把剩下的花朵都给打落了。 ”

  所有的游客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我顿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由得有些怅然,一是感叹城里人看看花景竟会是如此之难;二是对牡丹园的管理者也有微词,因为牡丹节,门票从10元涨到了50元,如今花已败落,再收50元门票有何理由?如果是按规则办事且又讲诚信的企业,应该及时预告花期,免得游客跑冤枉路;既然没花儿了,就应该主动将门票回归原价。我不知道这个已经无花可赏的牡丹节还要办至何日?

  出大门时,我本来想找他们掰扯几句的,可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罢了罢了。

  牡丹没看成,就此打道回府,心有不甘。打开地图,找找附近还有什么可看的地方。

  “西周燕都遗址” ,地图上的一个红色标示跳入我的眼中,我估摸了一下,离牡丹园也就四五公里的路程,于是,临时决定去这个“遗址”看看。

  打开车载导航,用了不到一刻钟,便被“导”到了琉璃河畔董家林村。

  村东头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参观后,才知道这是仿周代“明堂”式的建筑风格。

  我正在大门前寻找售票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免费参观。

  走进宽敞的展厅,我像是在穿越历史的隧道……

  史书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起兵灭商,其弟姬奭被封于北方燕山南麓平原,建诸侯国燕国,燕国可视为最早的北京城。姬奭因要辅佐王室留在镐京,便使其长子姬克镇守燕国。

  20世纪6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在董家林村,发现了一些灰坑和大量西周陶片。1963年,村民施友在挖菜窖时,发现两件青铜礼器,表明这一带为古燕国的始封地。至于燕国都城的具体位置,依然是个谜。

  中国社科院和北京文物研究所80年代中期再次对这一带进行考古发掘,随着1193号大墓“克盉” 、“克罍”两件青铜器的訇然出土,历史的窗户纸被捅破了,董家林村——京郊这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赫然成为西周燕国都城的所在地。

  18000平方米展厅内陈列着西周时期各类器物, 300余件璀璨的艺术珍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北京作为都城三千多年前的建城史及其灿烂的古燕都文化,昭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上完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又像享受了一回精神大餐,这趟琉璃河算是没有白来。

  走出这座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博物馆,不由得心动——我这是站在北京城的源头啊!如果从姬奭建燕国算起,今年恰逢北京建城3060年。三千年风云激荡,三千年文脉相传!

  然而,眼前的一幕却让人有些尴尬:此时,偌大的停车场,只有零零落落七八辆车。怪不得刚才在展厅里,参观者也是寥寥无几。与那个门庭若市的牡丹园相比,我身后的博物馆只能说是门可罗雀了。节日倘如此,平时将更甚!

  是因为位置稍偏了些?是因为宣传的力度还不够?还是因为……我在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被冷落感到惋惜与心疼的同时,又有些感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可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文物“富矿”啊,它不仅仅为了证明董家林村是燕国都城的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去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去探索中华文化之源。我们可以潜心沉思: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走向何方?

  我突发奇想,建议博物馆今后可与牡丹园一起推销自己,特别是在牡丹节期间,应与牡丹园一起宣传,不妨在牡丹园门口打出标语:“赏国色天香,观燕都遗址——请去5公里外免费参观全国重点文物” 。如此,或许能改变博物馆“被冷落”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