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国际航班狭小的机窗,我看到的是一片灯的海洋。
机舱的广播此前已用汉语预告过,目的地就要到达,要求全体乘客按照他们的提示,做好降落前的准备。黑暗的空中,我感觉出飞机正在侧着身子降低高度。无疑,机翼下的这片灯光就是伊斯坦布尔了。
因此,我认识这座城市是从这片灯火开始的,在凌晨夜幕的笼罩之下,它显得颇为神秘。当我们走进伊斯坦布尔的大街时,已经是下午的傍晚时分,秋风萧瑟,夕晖渐近,更让我感受到苍凉和清冷。
街上的行人似乎都曾见过,男性浓密的络腮大胡,女性裹着五颜六色的头巾。我第一次走进这片大陆,第一次走进这个国度,更是第一次走进这座城市。一切那么陌生,每一张脸孔都读不出一点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整个城市都不曾有过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尤其是文字不识,语言不通,自己走在这样的街巷,就是一个文盲,就是一个盲人或聋哑人,如果离开翻译,还不如一个幼童。只有沿途一座座圆顶清真寺顶部笔直而细高的尖塔,才使我感到几分亲切。
我们跟随翻译作短距离步行,所经过的街巷,正是这座城市的腹地,可伊斯坦布尔在我的心中仍然那么遥远,仍然在千万里之外。我忽然奇怪地暗自问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难道就是为了感受一种无助?感受一种孤独?而对伊斯坦布尔来说,我只是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一个可有可无的路人。
伊斯坦布尔是宁静的,感觉不到匆忙的城市脚步。人们的脸上也少了些欧洲人的那种微笑与礼貌,但他们仍然能够使人感受到土耳其民族的友善与平静。走过它们的街巷,走过教堂和清真寺空旷的大厅,走过海湾游轮宽阔的甲板,一路上我都在用心地打量着,但依然没有认清这座城市。
我记得,机翼下最初见到的那片灯火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但它只是伊斯坦布尔的某个局部。这座国际大都市,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在一道道海湾周边的山地上,堆积着楼房,堆积着城市。一千五百万城市人口,占土耳其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城仅清真寺就有两千多座。近些年人口增长更快,每年都要新修一千多条道路。
海湾将城市分割成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板块,大桥和陆地又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着黑海和马尔马拉海,可它将欧罗巴和亚细亚两块大陆从这里分割开来。这里有座斜索大桥,很多人虽然不知道它叫做阿搭土木克大桥,但都知道它横跨欧亚两个大洲。
其实,用不着解释伊斯坦布尔的独特地理位置,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大桥已经注明了这座城市的方位,已经注明了整个土耳其的方位。
如此地理位置,如此城区分布,如此楼宇堆积,不容你怀疑它是一座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城市。这里没有更多的摩天楼宇,甚至连许多城市常见的高楼都很少,使它也少了几分那种栉比鳞次楼宇的压抑,它所显示的也不是低矮和贫穷。信徒们伏在地毯上面对神灵虔诚祷告,只是一种信仰,并非无奈的乞求。
我们一次次穿越坡地上的斜巷,那窄窄的小街,淡色的矮楼,有些带有欧式风格的窗台上摆放着红色的盆花,散发着别有的雅静。一条又一条这样的斜坡短巷,总让你误以为是昨日来过的那一条。其实,伊斯坦布尔更多的街道并不追求整齐划一,但却整洁干净,树木花丛的栽植看似随意,但也显示出它的秩序。不显杂乱,也并非刻意,看起来自然而有序,一切是那么从容,那么淡定。
这就是伊斯坦布尔,这就是这座城市的表情。但是,在这层表情的背后,我们对这座巨城,对这个国度了解得太少。我想起从机窗看到的那片通红的灯海,红得像火,可它在初冬的夜幕下,依然清冷而宁静,没有多少炽热,更没有燃烧的热烈。
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一个平静的城市,一个平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