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兴起了一股崇尚自由、新奇的文化风尚,遍及书法绘画、文物收藏、书籍出版、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各个领域。文人普遍喜欢广交朋友,并定期交流,品鉴文艺。不少文人还善于经营,通过投资地产,他们变得财力雄厚,然后再拿手中的钱来收集藏书,刊刻书籍,并支持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他们还喜欢修建园林,对园林的嗜好,直到明清鼎革之际都没有停息。赵园先生《废园与芜城》一文曾举祁彪佳为例,这位抗清名士在清军逼近的时候,仍然在修改着自己的“寓园”的规划,清军攻破南京和杭州,他又自沉于寓园柳树下的放生池中。
在万历年间,危机尚远。富庶的江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苏州更是一座浸润着文学、艺术、学术和佛教气息的城市。当时聚集在这里的艺术家、学者和文人太多了,除了少部分能被人们所知晓,大部分都差不多被遗忘。赵宧光就是其中之一。
赵宧光是苏州府吴县人,从他祖父那一辈起,家中就拥有了一定的财力基础。他的父亲赵廷梧厌恶科举,不慕荣利,隐居在家中读书,赵宧光受父亲影响,虽然少年时曾入国子监,但也不喜欢举业和仕途,不久便回乡归隐,随父问学。赵廷梧晚年沉湎于佛道,将家事委托给赵宧光。这时赵宧光便展现出极强的经营能力,他不仅赎买回了祖上的宅院田产,还重新修整了先祖墓地,家中的草木也被整治得井然有序。赵廷梧去世时对赵宧光说,希望能找个清静的地方下葬。父母去世后,赵宧光就四处寻访墓地,勘探山林。终于在苏州支硎山的南部找到了一块适宜卜居之地。
赵宧光将这块山谷命名为寒山,由于人迹罕至,这里到处是废弃的瓦砾砂石,以及因泥土冲刷堆积在一起的污泥和腐烂的树叶。但赵宧光看中了这个大谷中的空旷和寂静。很快他开始操作购买事宜,因为财力雄厚,加上名声极好,不到一年时间,赵宧光就将这里远近三十户人家、两顷山岭加上周围一千余丈的土地全部购置。买下这片山谷后,赵宧光开始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寒山别墅。他雇用大量工匠,疏通了水源、整治了池塘湖泊,修葺山石,雕筑了一些精美的石桥,给周围的景色取了雅致的名称,如无边云、云根泉、千仞冈、驰烟峄、千尺雪等等。在给父母修建好坟墓和祠堂后,又在周边修建了悉昙章阁、天阶馆、樵风楼、云中庐、须云阁等建筑。并在周围修整道路、山丘,在平地上种下几千株梅花、翠竹和苦茶,命名为悬圃——意思就是空中花园。在修建过程中,工匠们曾苦于饮水、用水不便,赵宧光在勘探地形之后,命工匠在一块山崖上凿洞,结果一道泉水就从洞中喷涌而出,不仅解决了用水问题,还成为一道奇观。整个寒山别墅一共经过了四五年的修建,成为了当时苏州地区极负盛名的文化胜迹。
在所有的建筑中,最重要的当属须云阁的外寝小宛堂,这是赵宧光专门用来藏书和读书的地方。赵宧光的藏书经过了几代积累,又经过赵宧光的收集和经营,小宛堂已是当时闻名的藏书之地。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一篇文章中说:“始吴中文献甲东南,好书之士,难以枚数。若钱求赤、钱遵王、陆勅先、叶林宗、叶石君、赵凡夫、毛子晋及其子斧季,皆雄于明季。 ” ( 《周漪塘七十寿序》 )这句话中所举的名字,都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其中赵凡夫就是赵宧光,凡夫是他自己取的字,是自比凡夫俗子的意思。赵宧光常借书给其他学者阅览、抄写。最著名的一次,是江苏常熟的藏书家冯舒、冯班兄弟和何大成三人,听说小宛堂藏有一部宋刻本的《玉台新咏》 ,极为精善,不轻易示人,于是雪夜赶往寒山,花了整整四昼夜的时间抄写完毕。何大成还专门写了一首《同冯己苍昆季入寒山钞〈玉台新咏〉毕,遂游天平》来纪念此事。清代常熟学者黄廷鉴也记录了这件事:
吾乡冯己苍昆仲,闻寒山赵氏藏有宋椠本《玉台新咏》 ,未肯假人。尝于冬月挈其友舣舟支硎山下,于朔风飞雪中,挟纸笔,袖炊饼数枚入山,径造其庐。乃许出书传录,堕指呵冻,穷四昼夜之力,抄副本以归。
这成为了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可见当时文人对于书籍的热爱。
小宛堂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还具备刊印书籍的功能。像上文所举的宋本《玉台新咏》 ,到了小宛堂第二代主人赵均手里,为了便于人们都能读到这部善本,便将它覆刻出来。所谓覆刻,就是按古书的原样进行雕版印刷,原则上是必须遵照原书的字体、格式。在摄影术未发明之前,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影印”技术。虽然在刊刻的过程中,赵均并没有完全按照宋本的原样,对文字和行款进行了少量的改动和整饬,但是由于用小字精雕,宋代避讳的缺笔也保存原样,印得极为精致。1955年古籍刊印社曾用这个本子影印出版, 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以此本影印,人们可以一睹小宛堂覆宋本的精美。
说到小宛堂,也不能不提到小宛堂的女主人——赵宧光之妻:陆卿子。陆卿子的父亲陆师道,是文徵明的学生,陆师道擅长诗文书法,因此陆卿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嫁给赵宧光后,夫妻二人同在小宛堂欣赏金石书画、探讨诗文与学术,陆卿子的诗词极佳,诗歌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丈夫,大有赵明诚、李清照的遗风,让当时人欣羡不已。
陆师道之所以将自家的才女许配给赵宧光,正是因为赵宧光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长于篆书和隶书,远近闻名,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他还自创了草篆书体,也就是用草书的笔法来写篆书,这是当时艺术界努力寻求创新、不满足于步趋前人的一种表现。不独赵宧光如此,像明末的傅山写有一幅《啬庐妙翰》 ,里面充满了傅山自造的文字、八卦符号和杂糅篆隶各种书体的文字。赵宧光还写有两部书法篆刻理论著作《寒山帚谈》和《篆学指南》 ,收录在黄宾虹、邓实编辑的《美术丛书》里。
如同父亲一样,赵宧光也笃信佛教,并且长年吃斋,曾经写过一本《护生品》劝喻世人。他与许多名僧有交往,比如明末四大高僧中的憨山德清。他选择支硎山卜居,也是因为支硎山是东晋高僧支遁开辟的,支遁又称支硎,山因此而得名。他家产丰厚,因此常常施舍钱财,在寒山修建寺庙给僧人居住。小宛堂旁边的法螺庵,就是赵宧光修建给僧人仁淖的。仁淖精通梵文和悉昙之学,悉昙学与古代音韵学中的等韵学有密切关系,赵宧光与仁淖交往,正是向他学习梵文字母和等韵之学,前后共研讨了五年,最后写成了《悉昙经传》等书。赵宧光的学术成就还体现在对《说文解字》一书的研究和整理上,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写下《说文长笺》一书,这是明代唯一一部全面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
天启五年,赵宧光在小宛堂去世,安葬在寒山。他的儿子赵均成为了小宛堂的第二代主人,如同赵宧光一样,赵均也精通书法、古文字学,他的妻子也是一位书法家,名叫文淑,是文徵明的后人,文淑的父亲文彦可是文徵明的曾孙,也是当时的书画大家。文淑最擅长的是花鸟草虫和美人图,曾画有《寒山草木昆虫状》 《内府本草图》 《湘君捣素》 《惜花美人图》等,当时人争相订购。赵均继承父亲的事业,不仅翻刻了宋本《玉台新咏》这样的精品,还将其父的《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刊刻出版,自己也写了《金石考辨》等著作。
不过赵均的经营能力远不及其父,按理说家中尚有余财,而且赵夫人的画销路极畅,小宛堂是不至于没落的。但赵均沉湎于读书和金石书画,无暇顾及对寒山别墅的管理。赵宧光去世之后,外人随意进出寒山,侵吞地产,赵均并未加以管束,反而任其自便,结果寒山迅速走向混乱和衰落。崇祯年间,文淑和赵均相继离世,赵均只有一女,远嫁他方,于是族中以赵均堂兄赵勤甫之子赵锟继嗣,然而这时已是国难当头之际,土匪、军阀、清军争相为乱,公元1645年,清军进攻江苏,赵锟不幸死于兵乱。赵勤甫鉴于时局艰难,加上山中萧条,于是决定放弃寒山,将山中包括小宛堂在内所有资产,交付给当地僧人,只将日常生活用品一应搬出。小宛堂从此不复存在。
今天的寒山,依然能够看到山崖上赵宧光留下的石刻,虽然不少地方漫漶不清,然依稀可见大字篆书“千尺雪” 、“飞鱼峡” 、“蜿蜒壑” 、“云根泉” ,还能在隐蔽的地方看到些许精致的小桥,宁静的池塘,一如赵宧光在《寒山志》中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