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乡愁
栏目:乡村
作者:曹保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人们开始注意“乡愁”这个字眼的时候,许多人在刻意去寻找乡愁,可是总也找不见他们认为的乡愁。乡愁究竟在哪呢?什么是乡愁呢?人们往往奔往那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被完全改变的一些还有着许多老房子的村落,想拍拍,看看那些破旧、苍老的老房子和院落,人们认为一定能找见“乡愁” 。可是,一进去,人们又失望了,里边是空壳,已经没有人,就是有,也往往是一两个老人,在那里默默地看守着这座老房子,或忙碌着田园里的庄稼活儿,或者是带着幼小的孩子,儿女们已进城打工去了。城里车多,孩子在乡下由父母看着倒也安全。老人们没有时间与我们唠嗑,就是偶尔坐下来,说一说话,也往往是述说些几乎与我们所要听到的主题毫不相干的一些事情。于是,人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乡愁是一种失望。而其实,乡愁是人应该坐下来慢慢去品悟和感受的一种文化。

  这次在落实中国文联关于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中,我们日夜奔走在北方那些村落中,我们也时刻没有忘记去记录和寻找传统村落的乡愁。记得在长白山蛟河县富江村(又名西扇子沟村)忙活了一天之后,我和村支书廖昌武躺在他家的土炕上,睡不着,就唠嗑。他刚刚担任村支书一年多,由于天天光顾忙活村里事不管家,妻子和他离了。我问他,你当村书记,现在觉得最难办的是什么事呢?他说,最难办的是让村民有一颗为公的心。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村里有一块空地,他想给村民建一个小广场。这样,村里有了这个公共小广场,村民们也就有了去处了,每天晚上给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场所,大家来跳跳舞、唱唱歌、扭扭秧歌什么的,省得每天没去处,聚在一起打麻将、看小牌。可是,他求爷爷告奶奶地把县里一些机关修建时扔下的一些方砖都拉来时,村里却谁也不愿动手去干这种公共活计,于是他想了一个招法。有一天,他对自己已经快七十岁的老父亲说:“爹,你领几个老头去修小广场,就算儿子我求您啦! ”于是,爹答应了儿子,领上五个老头在那儿干上了。

  一看爹领人干上了,廖书记立刻在村里的大喇叭中广播,他说:“村民们哪,小伙子们,你们看看,六个老头在那修小广场,建小广场,等一切都修好那一天,难道你们就忍心上去跳舞、唱歌、扭秧歌玩吗! ”万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广播一播出,当天下晌,村里各家主动来了六十多人加入到了六个老头修小广场的行列,不久,小广场就修好了。

  现在,村里人尝到了这个村落有小广场的甜头,村民们有一个自由活动的地方了,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心齐了。村里有什么事,只要书记一发话,村民们都主动上手。在廖书记的带领下,村里把这种一心为公的生活传统发扬下去了,大家都开始想村里的事了。后来,村里一有什么公共活动,往往不等书记发话,就能主动来了。可是,廖书记却对我说,他心里有一种深深的内疚,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村民,因为自己欺骗了他们。原来那天,为了发动村民能主动干活,他先给那六个老头每人发了一百元钱的补助费,并且告诉他们不要说出去,尽管这钱是他自己的工资。可他却觉得,这是自己向村民们撒了谎,没有对村民们说实话,所以内疚。我劝他,你这是工作方法,你拿的不是公家的钱,于是我问他,那你为啥要这么做呢?他说,其实他爱自己的这个村子,多好的村民哪,村民一旦被发动起来之后,村民干公事可积极了。比如这个村有扎河灯、放河灯的习惯,现在村民天天主动集中到村部,扎河灯,放河灯,村里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可是看到群众的热情,书记的心头更加矛盾。我就劝他,不是你的错。这是你智慧的工作方法,你用的不是公款,是你自己的工资呀,再说,社员们如果知道了,会感谢你,因为你是为了把你热爱的故乡建设得更美。可是他还是天天愁眉苦脸,心里上火。

  廖书记和我说着说着,就呼呼睡着了,因为黎明前他还要领我们去江上考察渔民摘挂子,整个村庄都沉寂在一片寂静之中,四野万籁俱静,就连不知疲倦的蛐蛐、蝈蝈也不叫了,人的思想正好在这种环境中自由驰骋。

  那天,廖书记在大喇叭里广播让村民们把自家的老物件捐献或先借给村里博物馆。由于大家一心为公的心思有了,在县文化局张局长资助下盖起来的传统村落文化博物馆太充实了,都是村民们主动一件件送来的本村的老物件,还有一铺老火炕,上边挂着悠车子,炕上放着烟叵罗和大烟袋。一天,有个邻村的老太太来参观,一进屋,坐在炕上就哭了。她说,这一下子让她想起从前的家的样子啦,也想起了自己的爹娘,可是现在,她们村里已经没有这些了,在这儿她才找回了失去的记忆。这都是因为富江村有个好书记廖书记,村里都管他叫“要” (和“廖”音差不多)书记,是因为村里的好多公共物件都是他四处“要”来的。

  有人说,当代中国人很多都逐渐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是啊,很多人从乡村走进城市,他们的故乡已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改变或消失了。可是细细地想来,其实每一个人都还有自己的故土观念,这种观念永远不会消失。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回忆起我们的父辈在那些生存艰辛的时代的记忆有时已变得太过遥远和模糊了,却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就有如富江村的廖昌武书记,他自己因为一种发动群众的方法而深深地感到内疚,我看到了:他有一种乡愁,面对自己的村庄,他思考应怎样去带动人们前行呢?他在行动,但有苦有愁,这就是“乡愁” ,但是,他渐渐坚信,人们终究会谅解他。其实,乡愁就是生活中你、我、他每个人生活的经历和感悟。

  乡愁,其实是一个故事;乡愁,或者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过往;乡愁,可能是人心底深深的牵挂;乡愁,也可能是一个地域对另一个地域的守望;乡愁,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恨或者爱;乡愁,是一种对生活的选择;乡愁,也可能是一种传统的断裂,那是一种新的创造,但依然是传统——未来的岁月可能会印证这是最生动的传统,就如冯骥才所说,乡愁其实是人生活中最生动的传统。它在村落的生活里,它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认真走近和用情去感受的文化,它是人挥之不去的心头的记忆。

  乡愁,每一个人都会有,伟大的文学家会有,一个小小的村落书记也会有。黎巴嫩著名诗人、作家纪伯伦在他的《朦胧中的祖国》里说: “您在我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在名篇《致责难者》中写道:“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纪伯伦从小家境贫寒,他的母亲、哥哥和小妹都在贫困交加中死去,但是他有一个崇高的追求,那就是爱和尊重每一个地域、民族和人民,最终,这使他成为了阿拉伯现代文化和艺术的主要奠基人。

  乡愁其实是人思想的优秀部分,是生活的文化,是生动的传统。传统意味着什么?罗杨在解释传统时认为,传统是传承着人生活中若干优秀思想的积累;费孝通则认为,传统成为具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神圣,成为一种可怕又可爱的东西的时候,它变成了鬼。它让我们的生命并不只是在时间里穿行,过一刻,去一刻,过一站,失一站。传统生命是在创造中改变了时间的绝对性,它把过去变成现在,不,是在融合过去、现在、未来,成为一串不灭的、层层推出的情景。它不但不可怕,反而成为我们内心渴求的对象……

  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传统,其实是人类的自觉精神,他之所以把“文化自觉”看作我们这个社会真正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是因为他始终把他一生考察和生活的村落“江村” (他一生走出又走进的村庄)看成是中国经济、文化的缩影,一次次地走进,一次次地思索,一次次地对比,这个基点使他建立起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且准确的界定。当然,今天的村落在很大程度上已与费孝通先生那时的“乡土中国”发生了许多改变,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发生、演变和传承上,这种文化的和思想的特征依然可以用来解决我们今天对社会生活和思想结构的认知规律,那就是人会对自己的故土有一种极强的情感,不管它会或曾经给你留下什么。而人对自己故土的认知一旦上升至对人类所有人的故土的爱和尊重时,人才悄然获知乡愁真正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乡愁其实是人对美和创造的发现和尊重,是重新回归到生动的传统中去寻找自己和别人的创造和美。所以,爱乡愁的人才是一个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