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印迹:不能忘却的挂职日子
栏目:文联记忆
作者:杨军良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打小就生活在太行山上的农村,农家的生活让我辛苦、也让我欢乐,如今,生活在城市森林,办公室的日子坐久了,会经常怀念起那“炊烟生处是故乡”的朴实感觉。

  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2013年年初,当我在文联布告栏看到支教挂职海报后,心情萌动起来,为什么就不能走出机关,去基层广阔天地呼吸一下泥土的芬芳?虽然可能要吃点苦,但这不正是自己的内心所在?为山区乡镇做点实事,为大山里的孩子送去艺术营养,不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吗?

  就这样,我第一次跨进大西北,来到了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这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县,也是文联多年帮扶的对象,它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带,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这里的百姓有一句民谣“云比天高,水比城高,路比房高”来形容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武都山高沟深,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形成“地无田可种,人栖居而难寻”的困难局面。男人下矿井,女人到新疆摘棉花。我的挂职任命是武都区马街镇党委副书记,任期一年,负责乡镇文化建设和文联文艺支教。马街镇是典型的武都地形,在两边高耸的大山中间,村庄和乡镇政府依傍在路边的狭长地带上,平地少得可怜。当我第一次漫步在马街的田间地头,久违的农村生活又回来了,是那么地亲切与温暖。

  面对当地百姓如此艰难的生活,开展文化建设,推广文艺支教可行程度有多大,在我的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困难在哪里,挑战就在哪里,我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 。忘掉过去,面对现实,放下以往文联机关的安逸生活,做好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

  刚到武都,就接到中国文联志愿服务团来慰问和看望文艺支教的好消息,激动和不安同时涌上了我的心头,激动的是这么快就打响了革命第一枪,不安的是凳子没坐热就要投入战斗。这次活动不仅是我挂职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文联对开创文艺支教以来的第一次慰问活动。我主动要求吃住都在慰问地点马街小学,和镇干部、支教老师加班加点做准备工作,发言稿一改再改,修缮艺术教室,辅导艺术团学生。慰问团临来前两天,为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和校长每次都半夜爬起来趟参观线路,避免打扰学生休息,对参观的每一个细节反复检查,确保不出纰漏。

  2013年4月28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和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慰问团来到武都区,让宁静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火热的气氛像过年一样,马街的学生、家长、农民如潮水一般涌进了马街小学,看着姜昆、戴志诚、程志等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他们都乐得合不拢嘴儿。赵实书记在座谈会上认真聆听支教老师的真实感言,她表扬大家做得好,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把支教工作做好,让武都的孩子们多学点艺术知识,也享受到城里的孩子们能享受到的特长爱好培训。

  文艺支教是中国文联首创性工作,是文艺服务基层的新形式、新方法,是“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有效开展工作,经过思考,我确立了“抓住一条主线、做好两个服务、努力三个加强”的工作思路,抓住启迪学生人生梦想、培育孩子艺术心灵这条主线,坚持做好服务文联文艺支教大局和服务文艺支教所在地工作需求,努力加强提升文艺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加强与当地文艺界的交流与合作。我首先抓支教老师的教育管理,在支教学校成立小组,指定负责人,定期负责报告工作。并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制作支教队徽,提出队精神口号,创作队歌,创立队报。同时,我们还结合实际定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一年,中国美协、中国摄协、文联基金会、国务院扶贫开发办书画院、甘肃省书协先后来到武都,让孤身在外的我,感到并不孤单。为了让慰问的艺术家们与孩子们能互动起来,我设置了“文艺一堂课” 、“大手拉小手”特色活动,中国美协机关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手把手教学生美术,为当地的美术老师进行辅导培训。中国文联基金会秘书长、著名艺术家姜昆捐赠来新华字典2600本、中国文联出版社图书13000本、 《意林》杂志2600本,总价近30万元。 《意林》杂志演讲师专程从北京过来与支教学校师生开展励志互动,受到热烈欢迎。在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关心下,中国摄协第29个摄影曙光学校落户武都。国务院扶贫开发办书画院和甘肃省书协的艺术家们,深入到我挂职所在汶川灾后重建示范村姜家山,挨家挨户为全村261户村民创作书画作品。

  种子的力量是强大的,文艺支教虽然只是给孩子传播一些艺术基础知识,但将来我们可能收获的是一大批参天大树。一年来,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教师、文艺从业者18人走进武都,担任美术、音乐、舞蹈老师。他们兢兢业业,竭尽所能。支教老师罗淳月作为大学老师,博学文静,她辅导的学生胡倩倩的美术作品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大四学生陈美琳代表学校参加武都区教育局举办的“师风师德演讲比赛”并荣获第一名。“4 · 20”雅安强震,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我带着支教老师与所在学校4100多名师生共同开展“祈福雅安”活动,活动照片被《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艺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刊登转载。重大节日期间,我安排支教老师为学校出谋划策,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挂职以来,我通过与镇村干部交流,走访支教学校校长老师,了解到马街镇高桥村、马街镇矮头山村、安化镇月圆村、两水镇杜家沟村4名学生家庭非常困难,都是孤寡老人抚养着十来岁的孩子,没有经济来源,有的连政府的救济都没吃上。于是我通过网络向社会各界的朋友进行宣传。中国曲协、中国美协、中国视协、中国剧协、中国书协的干部职工,河北、广西、广东等天南地北的朋友,纷纷捐赠来了钱、衣服鞋帽、学习用品等,合计捐款50000余元。

  支教一阵子,难忘一辈子。再见了陇南武都,再见了大山里的孩子们,虽然我们相处只是一年的时光,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