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观众也爱看好故事
——两次“追问”带来的启示
栏目:记者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农村电影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影片?农民观众到底爱看什么样的电影?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农村电影创作座谈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提到了几年前到农村市场调研时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在调研时,我问农民朋友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农民朋友回答得也很直接,说武打的。再问,除了武打的还喜欢看什么样的片子?农民朋友说,枪战的。再问除了这两个类型以外呢?农民朋友笑着说——武打加枪战的。 ”

  现状:战争片、武打片仍受欢迎

  的确,从这几年农村数字电影平台订购场次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这类影片仍然十分受欢迎。原因很简单:由于在农村多为露天放映,如果动作性不够、情节性不强,吸引不了农民观众。从2006年6月到今年8月,订购10万场以上的农村数字平台上的影片,一共有62部,其中将近一半是战争题材的影片,而武打片、功夫片也有10多部。

  冯小宁导演的《举起手来》和《举起手来2》订购数都接近40万场,可以说在农村几乎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以《举起手来2》为例,它在城市大约是1000万元左右的票房,扣除各种营销成本,可能并没有赚钱,但是在农村订购40万场,以10元钱一场来算,就意味着有400万元,这是其纯收入,不需要有更多的投入。武打片,功夫片,虽然重点是在城市市场,但是在城市市场下片以后,它的影响在农村也非常的大。如《锦衣卫》在农村公益平台上卖了31万场, 《功夫之王》卖了25万场, 《大兵小将》也卖了24万场,成绩可谓优异。同样因为农民观众喜欢战争题材影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在农村市场就找到了更多的观众,《惊天动地》 《太行山上》 《冲出亚马逊》等都获得了较好的订购率。每当八一厂的厂标红星一闪,在农村就像很多人幼时记忆中的那样,仍然具有非常激动人心的力量。

  问题:一些专为农村拍摄的影片农民不待见

  应当说在有力的政策保障下,如今的农村电影市场已呈现出相当大的活力,农民观众看电影的习惯在养成,农民电影市场也在逐步形成并进一步规范。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批专门针对农村市场、针对农村观众而“批量”生产出来的影片却得不到农民观众的喜爱。

  为什么?毛羽直指问题所在,“因为题材越来越雷同,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是村干部怎么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各类的志愿者到农村去改变贫困面貌、推广新技术等等。 ”据了解,拍摄这样的影片,除了电影局这些年来为了支持农村题材的影片有一些补贴以外,大部分都是由地方党委政府给予一部分宣传方面的资金来拍摄。“影片拍摄完了,就已经把钱挣到了,至于农村卖多少场,大家并不是很在意。所以这些影片,虽然是农村题材的影片,但是因为没有农村生活的这样一种真实的体验,影片大多停留在宣传的表层,没有吸引观众的丰富细节,所以这些影片在农村市场上都不好。 ”毛羽谈到。

  “我们在这些影片里面看不到人,看不到人的命运,也看不到冲突,看不到矛盾,更看不到冲突和矛盾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因为看不到这些,所以我们不仅失去了城市的观众,也失去了农村的观众。应该说经济上也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 ”毛羽强调。

  举措:通过多厅电影院建设,适应多样化需求

  回顾中国农村电影的优秀影片, 《李双双》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喜盈门》 《月亮湾的笑声》 《咱们的牛百岁》《迷人的乐队》 《男妇女主任》等等影片,不仅在农村喜闻乐见,在城市更是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这也说明,看电影是不分故事的主人公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他实际上要看的是好故事。农村观众喜欢什么样的电影,说来也复杂,可以长篇大论去研究去论述,但是简单的说,它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和城里的观众一样,农村的观众也是要求我们的创作人员能够真诚,真诚了就能够贴心,就能够喜怒哀乐大家一起分享。“电影局从今年起,对农村题材影片的支持,范围不可能再这么大了,不可能是‘撒芝麻’的方式。有可能我们会缩小范围,集中到真正拍得好的,能够受到观众欢迎的这样一批农村题材电影上来。 ”毛羽这样表示。

  另外一个动向也值得关注,吉林目前正在尝试农村电影放映从室外向室内的转变,形成固定放映点,而且排片也愈发多元。毛羽说到他最近的一次调研时与基层放映员的对话,“我去吉林调研时,又问基层放映员:现在农民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这个放映员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像前几年那位农民观众说得那么干脆了,他说现在放电影真是麻烦,农民的想法,观众的想法都不一样,有的要看战争的,有的要看武打的,有的要看喜剧,有的还要看戏曲片,要看老电影,他说现在众口难调。但是这个信息让我听了以后非常的高兴,因为我们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过二十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农村的观众已经有了新的需求。通过多厅电影院的建设,解决了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反过来刺激了影片的类型化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