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欢乐
一位海外钢琴少年的求学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思亮倾情演出

  18岁,男,多年在美国生活,多次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多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成功合作。著名钢琴家郎朗曾于2005年在美国的一次大师课上称赞他为“This is the future master! ” ——这是未来的大师。那年,他仅仅11岁,在国内,同龄的孩子小学还未毕业。这是记者在采访之前了解到的有关钢琴少年陈思亮的所有信息。带着对他的全部疑问和好奇,记者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小剧场,聆听陈思亮在国内举办的首场钢琴独奏。他一上场,全场为之惊讶的先是他的自来卷式发型。一曲终了,再一次令人惊讶的那灵动的双手。他十个手指自由地在钢琴的每个琴键上舞蹈,指法的娴熟令人叹为观止。琴声时而悠扬,时而轻快,灵动中富有激情,将肖邦作品本身深沉悲壮、炽烈而耿直的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

  考验一:面对无处容身的困境

  陈思亮从5岁就开始到美国正式学琴了,一直到现在,从未间断。至于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在美国的华盛顿,他每个周末都去当地的音乐学校学习钢琴。起初,或许是种爱好。但一切的改变都发生在2005年的夏天。

  2005年的夏天,对于陈思亮和他的母亲来说,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一直以来,他们母子都生活在普通的公寓里,随着陈思亮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曲目也日渐丰富起来。可公寓附近的邻居并不把这琴声看做是艺术享受,没过多久就有很多人向社区投诉,要求他们搬出去。“那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世界末日。如果想要陈思亮继续弹琴,我们只能住在独栋的房子里才能不影响其他人的生活。可我们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买别墅。 ”照顾陈思亮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他妈妈的全职工作,除了仅有的积蓄,他们几乎没有经济来源。陈思亮的妈妈很矛盾,“是不是孩子的艺术理想就要从此终结了? ”就在这个时候,陈思亮在2005年世界钢琴比赛获得最高级的总奖。这对刚满11岁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舞。“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实在太令人激动了!妈妈,我一定要弹钢琴! ”比赛结束,陈思亮不止一次对他的妈妈说。这次比赛成为陈思亮参加的众多比赛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因为它坚定了他继续学琴的决心。

  “作为母亲,我理所当然应该满足孩子的愿望。 ”此后,他们到处找地方练琴,去过教堂,也去过大学里的钢琴系,只要可以让陈思亮弹琴的地方,都会看到他的身影。陈思亮的妈妈就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找房子。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子他们3个月搬了5次家。《华盛顿邮报》的一位主编得知了他们的故事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呼吁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帮助他们度过困境。没想到,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又打开了另一扇窗。一对美国夫妇看到他们的故事辗转联系到了陈思亮所在的学校,打算为陈思亮免费提供一栋在一座小山顶上修建的别墅。

  考验二:孩童时期的诱惑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按说应该有个很幸福的童年,但陈思亮的母亲却为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在山顶上,一位少年伏在钢琴上因为几个没有弹好的音符不停地练习,而他幼小的身躯更加衬托出了钢琴的巨大。然而钢琴家就是在这样永无休止的重复中走出来的。

  当然,小孩子难免会贪玩。陈思亮说,“我只有一次中断了练琴,连着三天没有弹琴。那次实在不想练了,想玩一会儿,但是弹琴的功课还没有完成,就在钢琴前消磨时间。结果被妈妈发现,就把琴盖扣下了,说以后都别弹了。 ”没想到第二天陈思亮就坐不住了,央求着让他弹一会儿,软磨硬泡到第三天,陈思亮才如愿以偿地打开琴盖。不过等他懂事以后,就再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了,更多的是妈妈在让孩子少练一会儿。“每到比赛将至,陈思亮都会像疯了一样地练琴,有时候一天练十五六个小时。 ”现在让陈思亮选择是喜欢跟伙伴在一起游戏,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奏,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考验三:每周上课往返车程12个小时

  2006年秋天,久负盛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向陈思亮伸出了橄榄枝。但他们又遇到了难题,从陈思亮的居住地华盛顿到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单程要6个小时。为了陈思亮能在周六早晨9点准时到达茱莉亚音乐学院上课,并在当天返回,母子俩要在凌晨3点从山里启程,晚上12点才能回到华盛顿。一旦遇到暴风雪,单程就要花12个小时。“那时候车子的雨刷器打到最大的档位都丝毫不起作用。 ”路途中发生的危险也令人心惊胆战,一天晚上,陈思亮的妈妈以120公里的时速在高速路上奔驰,突然窜出一只鹿,令她措手不及,急刹车险些酿成大祸。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从未耽误过一天的课程。

  陈思亮一直想养一只鸡,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也没养成。他说,养一只鸡和喜欢鸡是不同的,养它意味着责任。他用这个爱好比喻自己弹钢琴,弹琴和以弹琴为职业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几年的学习中,在他和母亲日夜兼程、不辞辛苦的生活中,陈思亮选择了这份责任。当然,众多的荣誉也接踵而至, 2006年,陈思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格林卡·卡佩拉音乐厅与格林卡·卡佩拉交响乐团合作成功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赢得俄罗斯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赞扬。2009年,陈思亮以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获得了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协奏曲比赛第一名,并与茱莉娅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成功演出,同时又在美国国家交响乐团青少年协奏曲比赛中以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赢得第一名。2010年7月, 15岁的陈思亮首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并成功地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音乐厅演出。同年秋天,陈思亮首次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获圆满成功。

  陈思亮之所以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除了母亲无私的付出和自己的勤奋以外,恐怕要归功于他的老师了。他说:“我的老师在不同年龄段都给了我迫切需要的东西。比如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时候, Matti Raekallio要求我随时都能拿出30首曲子上台独奏,并且把曲谱全部背下来。Veda Kaplinsky告诉我,音乐是产生于两个音符之间的。而我现在就读的学校美国德克萨斯基督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约瑟费嘉立教会我如何通过不断地听自己弹奏的曲子寻找问题。 ”

  “如果有一天,像你的老师期望的那样,你真的成了大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陈思亮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眼睛里却泛着亮光,“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最想做的就是开音乐会,开好多场音乐会,把我的琴声传遍世界各地,传到最偏远的地方,传到最贫瘠的土地,让那里的人们也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