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不久前第68届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以下简称“国资联” )年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本届“国资联”北京年会研讨会的主题为“世界动画电影” ,这也是“国资联”成立7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讨论动画电影这个主题。中国电影资料馆在主题发言中将“寻找钱家骏”作为一个颇有学术价值的单元隆重介绍给世界各国的嘉宾,受到极大关注。“寻找钱家骏”不仅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近年来电影档案工作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动画史乃至世界动画史都是十分重大的发现,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报独家予以报道,以期引起各方关注。
——编 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史上两位巨匠钱家骏(右)和万籁鸣的合影
动画特殊的工艺从初始就隐含了商业基因,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基因的膨胀和突变深刻改变着中国动画的命运。如今,我们的动画可以借助电脑CG,工作效率比过去高过不止百倍;我们也可以效仿国外成熟的作品,比较便利地获取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数码时代的动画正在脱离传统媒介的物质形态,其艺术的光泽也逐渐褪去。也许我们在越来越光鲜的表相后面,应该去看看丢下了什么,遗忘了什么。钱家骏真是被遗忘得太久了!
在中国动画的初创时期,不少人都完成了成熟的动画作品,其中记录最早的是杨左匋、名声显赫的有万氏兄弟,有致力于科教动画的傅南棣、还有鲜为人知的黄文农、张汇元、秦立凡、李允臣、沈延哲、梅雪俦、董筱鼎等人。在这些第一代动画先驱当中,只有钱家骏和万氏兄弟坚持了下来,终身从事动画事业。但是,钱家骏的非凡之处,还在于他不仅是个动画艺术家,还是中国动画教育的创始人和动画技术的先驱。如果没有钱家骏培养的大量动画人才以及他在动画颜料、工具、制作工艺上的创造发明,中国动画史的很多篇章必定会出现缺漏,很多历史进程很可能要推迟。
他在1946年发表的论文,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动画理论的学术文章
在汉语里,以“动画”专为卡通电影正式命名,始自钱家骏。这不仅仅因为钱先生在世时,曾与女儿亲口提及“动画”这个词就是他最先创造的,还因为确有历史文献为证。1946年12月20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出版的校刊《艺浪》发表了钱家骏撰写的论文《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 ,这篇文章系统介绍了世界动画的历史、动画原理、制作方法以及实务要点,该论文篇幅较长,图文并茂,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动画理论的学术文章。
论文开篇专门就创造“动画”一词的必要性阐明观点。钱家骏指出:将“众素周知的电影卡通”更名为“动画”这一“不相识的名称” ,虽然可能“既使人感到莫名的麻烦,又会引起一阵名词争执的动荡” ,但这个词汇的创造“绝非为了标新立异” ,因为“学术文化名词的重要性,相等于人们的姓名一样” ,“动画本身也需要其确切得当的名词” 。撰写《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时,钱家骏已从事动画研究10年以上,其实在论文发表的多年以前,钱家骏已经称卡通电影为“动画”了。
钱家骏坚持“动画”的命名法,不但考虑便于传播—— “动画”顾名思义,听起来直观易理解,也是出于文化战略的考量,他认为“卡通”这个不明所以的音译词可能破坏“中国传统的国有文化” ,并相信动画在未来将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历史也证明了钱先生的预见,几十年过去,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这个学派的特点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就是利用中国美术传统,在工艺、材质上对动画形式本身的巨大贡献。中国动画片富有艺术气质,注重形式创新。“动画”这个命名深刻影响了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艺术形态和产业模式。而钱家骏的动画理念强调“动态与线条的规律” 、“用科学产生美” 、“美术性” 、“民族性” ,这对中国传统动画的艺术风格、技术工艺和产业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培养的很多学生成为中国动画界中坚
“动画”这个词一直沿用下来,也和钱家骏将近半个世纪从事动画教育有关,他的学生太多了。钱家骏一生到底培养了多少动画人才无法悉数统计,他的很多学生,包括他学生的学生,都已成为中国动画界的中坚力量。他的弟子如严定宪、林文肖、徐景达(阿达) 、戴铁郎、胡进庆、浦家祥、常光希、方润南、周克勤、王柏荣、范马迪等都是名家,真的可以说是星光闪耀。所以称钱家骏为“中国动画教育第一人”当属实至名归。
1939年,钱家骏在重庆试制动画片《农家乐》的时候,就在一边摸索动画规律,一边培训自己的工作团队。这个团队是由年轻人组成,他们都是苏州美专1935年毕业的同学。 《农家乐》的成功给这个团队巨大的鼓舞,很多人从此走上了职业动画道路。1942年1月,中华教育电影画片社为了摄制动画片《生生不息》 ,急需扩大队伍,培养新手,于是在重庆董家溪开办“动画训练班” ,向社会招收12名初中学生,培训时间为一年。26岁的钱家骏与戴公亮以及《农家乐》的团队成员范敬祥、金右昌、杨祖述等人参加教学工作,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正式动画培训。而在这之后的若干年里,钱家骏一直在为当时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培养动画骨干,他的学生罗以威于1947年在香港和广州创办了“南国动画艺术学院” ,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以“动画”命名的学院。钱家骏在新中国成立前从事的动画教学工作,次数之多,频率之密,可以说无人可及。这些经历,也为钱家骏后来的动画教育事业更大的作为积累了经验。
1950年9月,苏州美专公开招收动画科首届学生30人,学制2年。不久,动画科正式挂牌宣告成立,钱家骏任动画科主任。1952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苏州美专并入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钱家骏任动画专修科教授兼副主任。直到1953年,第二批动画科学生毕业时,动画专修科停办。钱家骏带着十几个学生被调派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美术片组即1957年成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前身,这里是新中国动画电影的人才聚集中心,当时在厂里仅美专校友就约占30人左右, 1959年5月,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由于新形势的需要,开设了动画班,培养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的动画人才。钱家骏任动画系主任、教授。动画班在专业教学上继续采取课堂学习和制片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第一届学生在毕业时完成了动画片《谁的本领大》经审查通过后在国内外发行。第二届学生毕业时完成了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 ,公映后受到好评。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因故停办,动画班成立以来办了两个班级,共培养45名学员。这批学员为动画电影事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在上世纪60年代动画片繁荣时期以及“文革”结束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4年,钱家骏与学生们的合影。左起:严定宪、戴铁郎、林文肖、钱家骏、徐景达(阿达) 、胡进庆。钱家骏上世纪50年代初培养的这五位学生,日后成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著名的五大导演。
他是理工天才,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来攻克“动画的秘密”
钱家骏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主要身份既是导演,更是总技师。当一个理工天才爱上动画艺术会怎样呢?钱家骏的人生就是答案。学生时代的钱家骏就因聪敏过人,在同学中素有“神童”美誉。在重庆励志社时期,当时的副总干事施鼎雄拿来几道世界数学难题,钱家骏毫无退缩,有机会就拿起纸笔研究数学,权当消遣,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余生。“四清”时期,钱家骏在乡下劳动归来,经常在夜里打着手电在被窝里推演数学公式,以至被多事者误以为是在“搞情报”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钻研数学。钱家骏的书架上,最多的是关于数学、几何尖端研究的专业图书。将钱家骏引上动画道路的恩师颜文梁曾经说过:“科学不是美,但艺术利用科学能产生美。 ”
我们应该庆幸,在中国动画的初创时期,有钱家骏这样一个痴迷于科技的人投入钻研。他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来攻克“动画的秘密” ,“运用数学、物理等原理”解决了“能把画动起来的关键问题” 。钱家骏后来成为动画技术上的权威,据上海美影厂的老人回忆:那些年在厂里,钱先生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技术上都非常过硬,经常好似“救火队员”般,哪里有问题有困难,他就去那里解决,是厂里公认的智者。中国水墨动画的技术核心利用了摄影和洗印技术,钱家骏为这一片种的成功贡献了惊人的才智。为了掌握动画拍摄,他“研究了光学、摄影原理,为此还拆析过自购、自制摄影机械数架” 。在北京电影学校时期,他时常彻夜与摄影系的老师讨论技术问题。
仅以动画颜料举例,中国动画片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使用国产颜料。尤其是彩色颜料,在近30年的时间里都在使用钱家骏的配方,这项发明的复杂性在于,针对于每种颜色,配方成分都有所不同,仅基础成分中一种名为“120胶”的制剂,据说就是因为钱家骏进行了120次试验才最终调配成功的。而这一成果,是被全中国的动画制片机构共享了30年。这项小小的发明创造看似不算重大,也许早被人们淡忘了,但是没有剂料,就不会有作品的问世,更不会有“中国学派”后来的辉煌。
他是中国动画艺术集大成者,一生都在进行创新和开拓
钱家骏一生参与动画电影18部,现存12部影片均为1949年之后的作品,共计270分钟,保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
虽然钱家骏的第一部作品《农家乐》早已散失,但是我们通过留下来的故事梗概和为数不多的剧照,可以知道其中出现了小鸟、小鸡和小狗,充满田园风格。《农家乐》完成后受到多方好评,使这之前默默无闻的钱家骏名声大噪,此片也是中国最早在海外发行的动画电影。钱家骏在多部动画中担当动画造型。从绘画到动画,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变化,也是角色内在精神的提炼,造型本身也承担了叙事功能。动画形象的风格演变其实具有“现代性”特征,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早期动画家的形象创造多少还无法完全摆脱写实绘画的束缚,他们对形象的每一点改进、变形和夸张,动作上的哪怕一点突破设计,都是具有文化创新意义的开拓。
1959年的《一幅僮锦》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钱家骏动画观念的完美演绎。50多年前的这部佳作几乎可以和现在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一比高下:纷繁的背景、精致的细节、丰富的场面调度;逼真的流水、烟雾和火焰、集市上“偶尔”跑过的顽童、一草一木都生气勃勃…… 《一幅僮锦》借用一则神话传说,模拟着现实世界的节奏和缤纷。影片甚至有意探索三维动画,带给观众绝佳的审美体验。钱家骏对这部作品钟爱有加,片中的五首歌曲也均由他谱写歌词。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是钱家骏创作的丰收期,在这个阶段,他以两部水墨动画为标志达到艺术创作和技术创新的顶峰,分别是1960年担任技术指导的《小蝌蚪找妈妈》和1963年担任导演的《牧笛》 。中国水墨动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是钱家骏解决的。那时的动画没有电脑辅助,还要依靠单线平涂,钱家骏就在摄影和洗印技术上找到了突破口,指导团队将单线平涂的画面拍摄为水墨效果,这是他一生动画创作中最重大的贡献。水墨动画不但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解决美学问题,学美术出身的钱家骏也是创作的核心力量。
1981年的《九色鹿》是钱家骏晚年的代表作,作品美术形态仿自敦煌壁画,讲述了九色鹿与一个恩将仇报者的故事。整部作品洋溢着古典之美,形式感和思想境界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九色鹿》最初是钱家骏计划在1958年制作的,但因康生提出“拔银幕上的白旗”口号的干预下不得不停拍;“文革”结束不久后再次开拍,对钱家骏来说,也许还有更深的意义。“文革”当中,钱家骏受到巨大的冲击,据事后一些老人回忆,因为他有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过励志社这个“历史污点” ,一些人便认为迫害钱家骏是最“安全”的,所以对他的体罚、殴打以及人格侮辱往往超过他人。晚年,钱家骏曾在与挚友的书信中提到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当时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是能见到刚刚出生的女儿。“文革”的遭遇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对历史和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九色鹿》中的鹿王救了落水人,却遭恩将仇报,受到背叛的九色鹿神情庄重地斥责落水者后,纵身飞天而去,留给观众无尽遐想。九色鹿的庄重和高贵,其实也是钱家骏人格的化身。
(李镇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
注:本文内容综合李镇发表于《当代电影》的文章《他自画中来——献给远行的钱家骏先生》 ,以及李镇在“国资联”大会论坛上的发言《寻找钱家骏:一位中国动画先驱者的电影档案收集与整理》 。本版图片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
人物名片
钱家骏(1916—2011)动画艺术家、动画教育家、动画技术专家,他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动画工作,其职业生涯几乎覆盖了中国动画的各个历史阶段,就从业的时间跨度来说,在中国动画家当中是相当罕见的。
1941年,几乎由他一人完成的有声片《农家乐》是中国早期动画的代表作,这是用一台破旧的徕卡相机,在日本对重庆进行大轰炸期间摄制的,公映后受到各界赞誉并发行海外。
1955年,他导演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动画电影。
1956年,他完成《骄傲的将军》的人物造型和分镜头剧本,标志着新中国动画造型的成熟和民族化道路的成功。
1981年他制作的动画片《九色鹿》风格古朴而高贵,在中国家喻户晓,他第一次将灿烂的东方美术宝库——敦煌壁画的神奇映现于动画片。
回顾他的作品,会发现当初被人们忽略的作品《好朋友》 《一幅僮锦》 《古博士的新发现》等等也各自有钱家骏的独特之处,同时各具时代的典范意义。
作品年表
钱家骏的作品《骄傲的将军》原画设计(1956)
1939 《一个人走路和一只昆虫在飞》 独立制作
1941 《农家乐》 导演
1943 《生生不息》 导演
1946 《蜜蜂国》 导演兼美术设计
1947 《人与双手》 顾问
1948 《耕田》 美术设计
1954 《好朋友》 造型设计
1955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与李克弱联合导演
1956 《骄傲的将军》 造型设计、分镜头剧本
1957 《拔萝卜》 导演
1958 《古博士的新发现》 导演
1959 《布谷鸟叫迟了》 导演
1959 《一幅僮锦》 导演
1960 《小蝌蚪找妈妈》 技术指导
1963 《牧笛》 与特伟联合导演
1978 《小白鸽》 背景设计
1981 《九色鹿》 与戴铁郎联合导演
1984 《快乐的数字》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