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之“魂” ,旅游是文化之“体” 。
去年年底公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2 . 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 %”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如何借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如何借旅游增强活力,最终怎样相互融合发展、实现“大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已成为当前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课题。就此,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支招,提出了自己深思已久的“旅游攻略” 。
文化是帆 旅游是船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文化+旅游”问题
客家土楼
徽州风景
昆仑山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力度,但真正具有民族文化象征高度的项目却屈指可数。许多负责开发运营的机构部门,太过注重经济效益,对旅游项目文化内涵的提炼和升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积极性。
【“点”串成“线”,“线”织成“面”】
“探究异地文化价值观的欲望,才是我们旅游周期病不断发作的真正原因。 ”有人如此形象表述旅游的文化本质。文化是帆,旅游是船,文化之帆越强,旅游之船越快。“中国的旅游业正在逐步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世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许荣茂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牵动面广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缺乏长线规划和统一部署,发展布局并不合理。正是由于没有专门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总规”和区域性的详规,致使一些地区的文化旅游业难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格局。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吴会劲也表示,目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只明确了核心区域,应更加准确地对徽州文化辐射区进行定位。如果跨行政区域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与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机制无法进行有效衔接,就会造成管理和协调上的困难。
“我国华北平原河南省安阳、河北省邯郸两市相邻的省际交界地带,文化传承上本属一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建议,河南、河北两省可以联手整合资源,跨省打造“豫北冀南文化遗产特区” ,对区域内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宣传,实现具有文化核心价值的大范围文化景观区,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建设。
不难看出,整合区域资源,把文化旅游的“点”串成“线” ,“线”织成“面” ,实现规模发展、集聚发展,可以使文化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此外,许荣茂还建议立法部门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立法,探索旅游景区资源开发“三权” (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模式,构建文化旅游保护与开发、特色与统一的良性发展机制。
【历史文化资源如何盘活】
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国,我国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但很多地区开发模式单一,运营思维陈旧,暴露出“千城一面”的突出问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许荣茂认为当前文化旅游产品地域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动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以提高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我们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深耕旅游文化产业链,鼓励特色文化品牌发展壮大,细化地方文化品牌名录,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作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 ”许荣茂举例说,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体验性与教育性并重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依托我国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以革命旧址、革命英雄人物故居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打造系统的红色旅游胜地。
“台湾有400万客家人,多居住在台湾东南部,他们大多没来过大陆,不了解大陆社会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说,客家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感情的重要桥梁与纽带,福建、广东都是客家文化的中心,可以在福建闽西、广东梅州分别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客家文史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重建客家文化环境,规划建设“客家寻根之旅”线路到台湾宣传,让更多台湾客家人来闽粤观光寻根谒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中国意识。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力度,但真正具有民族文化象征高度的项目却屈指可数。 ”许荣茂指出,许多负责开发运营的机构部门,太过注重经济效益,对旅游项目文化内涵的提炼和升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积极性,因而亟需打造一些具有民族文化标杆意义的旅游产品。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马志伟认为青海省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对原始资源进行整合、包装、提升,建设以昆仑文化为主题、以原真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实体的昆仑国家公园。“昆仑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之一,特别是昆仑神话,极具时空穿越力,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建设昆仑国家公园,可以使全世界通过这个视窗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财富,从而激发昆仑文化的现代活力。 ”马志伟如是说。
【彩线穿珠,串起相关产业】
那么,应该如何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优势,并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捕捉和把握各地的人文、自然和民俗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许荣茂说,如今许多新兴旅游服务企业正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倡导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标准化服务” ,比如有人曾提出“旅游嘉年华”的概念,这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景点,而是将其往购物、音乐、影剧院、体验中心、休闲等各层面延展,将文化贯穿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要素中,延伸文化旅游发展的产业链,以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如此意义上的“大旅游” ,就像彩线穿珠,串起的不仅仅是酒店、景区等传统旅游业,还串起了文化、科技、商业等各相关产业。
《印象·刘三姐》曾以自然实景为舞台,借助音响、灯光、舞美等现代高科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成功验证了高新技术在旅游文化产品传播中的应用。“旅游文化产品的创造需要借力高新技术。 ”吴会劲表示发展徽州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以徽州文化的本质精神为体,以现代文化技术手段为用,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数字技术,使徽州文化符合当前人们的需求和审美标准;如设立以动漫、游戏等现代艺术手段为主体的创意集群,通过现代科技传播徽州文化,以徽州文化丰富当代文化。
【“活态”传承:最好的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个慢活,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在保护中加以利用,通过合理利用促进保护。“我们要谨记开发与保护并行,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对民间艺术家、民间社团予以大力扶持,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世贸集团位于晋江的闽南古厝项目为例,我们曾对已废弃的百年建筑的修旧如旧,将闽南建筑文化、茶文化和地方戏文化融合并加以推广,使其成为经济与文化效益双丰收的地标性文化旅游产品。 ”许荣茂认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培育和筛选一批具有“以文化为先导”自觉性、有实力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深入挖掘项目的文化要素,对能够在产业中实现文化保护、传承和推广的项目,作为重点对象予以扶持。
“市场经济利益驱使造成‘建设性’毁坏情况严重;人才激励机制不够,使得徽州文化传习人缺乏。我们要注重可持续性,加快保护速度,加强对徽州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吴会劲则表示要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积极保护、“活态”保护,他建议设立国家级徽学研究院,加强对徽州文化、徽学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无独有偶,骆沙鸣也建议建立国家级客家学研究中心、客家文化档案数据库,以及客家文化虚拟博物馆等,来推动全球客家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