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特邀代表:交流合作促进繁荣
作者:本报记者 段泽林 云菲 李雪钦 王雨檬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民间古老艺术的保护到合拍电影,从民间书画社团的来往到国家级的艺术赛事和演出,从城市的形象设计到历史城区的申遗之路……近年来,港澳与内地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更加密切,在艺术产业发展上越来越具有互动性。内地有庞大的专业团体和人才队伍、广阔红火的市场、丰富的文艺资源。港澳则因其独特的国际化背景,是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融汇中西文化上更为灵活,在艺术产业经营上经验丰富。内地与港澳艺术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能促进优势互补,共同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从参加九次文代会的港澳特邀代表们身上,我们也看到这种愿景正在成为美丽现实。

  彼此走近

  作为参加此次文代会的特邀代表,香港摄影家吴连城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多个社会职务: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特邀常务理事、河南省平顶山市海外联谊会顾问……担任诸多和文化交流相关的职务,是因为他对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着特别的理解和情怀。很小的时候,吴连城的父母就会向他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年轻人可以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1969年,吴连城开始从事摄影工作,作为后辈他很想为发扬传统文化做一些事情。

  吴连城说:“我在香港针对年轻人举办过很多摄影讲座,鼓励他们去内地采风,把看到的用相机记录下来,拿回香港给周围的朋友看,让他们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加深对内地的了解。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还组织香港摄影家到上海与内地摄影界的朋友交流,香港摄影家的作品很有创意,内地摄影家的作品在内容上更胜一筹,他们在一起交流后可以取长补短。 ”

  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代表、澳门书画家陈志威领导的颐园书画会是澳门规模最大的书画团体,有着几十年历史。书画会起源于在“颐园餐馆”里每月一两次的雅集,这是岭南书画大师高剑父留在澳门的文化种子。如今书画会每年还会组织书画家去香港参加大型拍卖会,到内地进行采风创作。澳门颐园书画会与内地的书画文化团体,如北京东方艺术研究会、上海画院、广东画院、广西画院、扬州画院等,都有着较为深入的交流互访。

  此外陈志威还为内地、澳门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发展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音说唱,就是陈志威执著其中、难以割舍的一门传统艺术。为了让古老的南音说唱被更多的人知晓,使传统的南音焕发现代的活力,陈志威执笔为南音作了不少的新词。“我写过一个澳门年轻人到祖国内地闯天下,过程中寻觅到爱情的故事。 ”他笑着说,“填词是为了证明南音确实是‘活’的音乐。 ”不仅亲力亲为,他还费了不少周折找到两位唱南音的老人——祖籍广东的余世杰和吴咏梅,在聆听和交流中对南音的唱腔、声韵和旋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南音说唱’自从在广东出现后,曾在港澳地区广泛流传。这是一种在珠三角地区非常经典的艺术,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我真的希望能永远地流传下来。 ”说起南音,陈志威总是深情款款。

  相知相融

  刚刚在米兰举办过个展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代表、香港著名水墨画家林天行,经常应邀去世界各地参展,在与西方艺术家的交流中,他传达了当今中国艺术的创新理念。有位意大利艺术家在参观林天行的展览时说,从来没见过色彩如此浓郁的中国画,他一直以为中国画的留白很多。林天行便对他说:“你不了解当今的中国画,今天的中国画已经是很多元了,它不只呈现高山流水、隐居似的画面,更真实地面对生活,它是五光十色的。 ”在林天行眼中,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50年前,甚至是100年前,文化艺术交流应该让外国人认识今天的中国。

  “人人重庆” ,一红、一橙,两个欢乐喜悦的“人”字叠加成为一个“庆”字,取“双重喜庆,以人为本,携手并进”之意。重庆的“姓名”及“个性” ,便藏在这简洁、喜气而动感的造型里。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被称为“设计重庆第一人” ,他设计的“人人重庆”城市形象标志是重庆市政府“认证”了的城市形象标志。据说,“人人重庆”标志在重庆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对外宣传的文化交流中,大大方方地,以独一无二的姿态“跑”得很快很远。“我虽然做过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许多形象标志设计,但做中国直辖市的形象标志设计还是第一次,一开始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靳埭强说。为了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他在重庆建立了形象标志设计工作室,并从重庆本地5所高校选出200余名大学生加入该工作室,协助其完成设计工作。“这些重庆学子们的加入,能使设计更突显出重庆自身的特性。 ”靳埭强认为,重庆人都来参与,最终才能设计出一个重庆人都接受的标志。

  在与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交流时,有同学提出了把重庆比作“凤尾”的思路,“凤凰的尾巴是保持平衡的,对凤凰来说非常重要,这样的想法也未尝不可。我本人在交流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靳埭强坦言。

  作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靳埭强在设计教育上也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尤其注重把香港设计教育的部分经验引进内地。他凭锐利的眼光看到:“内地的设计教育模式,仍停留在装饰艺术的态度,但设计更应该是一种创作。而内地的教学方式亦是单向的传授,学生较为被动。 ”因此,靳埭强在设计教育上有“四大法” :其一是要以“中国文化为本” ,并敢于体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其二是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创新的能力,学会尊重原创;其三是将单向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师生双向互动的模式,老师亦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其四是开办设计伦理科目,因为对设计师专业态度、品格素质的引导也必不可少。而自1999年开始举办的“靳埭强设计奖”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这个奖项的开办就是在为华人青年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创意的自由舞台、提升专业视野的广阔空间。“我其实就是在内地与香港两边走的人。香港与内地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香港的设计发展还要看内地,因为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力度和速度都很快。我很乐意在这个时候为推动内地设计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希望香港和内地再多合作举办一些设计展览,你来我往,做实在的事,才能真正地促进交流,相互提升。 ”靳埭强说。

  澳门地小、人少,电影发展相对滞后,特别需要与内地合作,得到内地的支持,走合拍片道路无疑是最佳选择, 《夜盗珍妃墓》就是这样的影片。“这部电影我们共卖出了302个拷贝,你去查查历史,当时一部电影能卖出100个拷贝就不得了了,虽然是上、下集,按一半算起码也是151个吧。 ”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代表、澳门电影协会会长蔡安安说,澳门本地没有多大市场,考虑发行,一定要背靠内地这颗“大树” 。“这部电影在澳门很受欢迎,但仅靠50万人的弹丸之地,有多少人能来看呢?这部片子在海外也很有市场,我们也愿意向海外拓展,但没有力量一下打出去,第一步只能靠内地。 ”如今,在联合发行、投资等市场运作环节保持合作的基础上,澳门与内地今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深入。蔡安安希望有更多内地专业人才到澳门参与创作,比如编剧、演员、摄影师、照明师、后期制作人员等。

11月22日上午,参加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的澳门特邀代表正走向人民大会堂参加大会开幕式。本报记者 孟祥宁 摄

11月22日晚,参加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的部分香港特邀代表在中国文联举办的欢迎宴会上。 本报记者 孟祥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