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让民间文艺在融入生活中不断焕发光彩
——2024民间文艺观察
作者:林继富 李嫣然 覃奕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在过去的一年里,民间文艺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不断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在守正中探索当代创新发展,在创新中牢记民间文艺初心,书写了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4年10月,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举办

  一、蓬勃开展民间文艺活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2024年,民间文艺活动紧扣时代主旋律,主题鲜明,主动创新,服务大众的惠民活动以及服务大局的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是民间文艺聚焦的热点议题。2024年,各地纷纷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由中国民协组织开展的端午龙舟文化调研活动、新疆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调研活动,从不同角度对节日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作出思考。2024年12月4日,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传统节会与现代生活”调研交流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2024”、中国非遗馆“过年——春节主题展”等一系列关于春节文化的活动成功举办,冯骥才、刘魁立、潘鲁生等民间文艺界专家学者撰文解读春节文化内涵,阐释中华民族精神。2024年11月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放假天数增加一天,更是为春节年俗提供了更充分的实践时间。节日文化借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民间文艺活动始终聚焦思想导向,关注意识形态建设。时值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举办。本届艺术节以“新长征·再出发”为主题,集开幕式演出、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终评评选活动、主题版画特展、江西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展、民间文艺名家座谈交流会、优秀民间文艺节目惠民演出等活动于一体,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节目按照长征路线进行串联,对丰富地方民众文化生活、推动地区文旅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探索拓展活动形式,开拓合作领域,为民间文艺发展争取更大舞台。2024年11月,“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活动集结了来自全国多地的百余名农民演员、乡村工匠以及200多种乡村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展示。展演季系列活动首届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召集了五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传播者结合亲身经历讲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将民间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动人诗篇具象化。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值此举国同庆之际,民间文艺界创作了一系列为祖国献礼的作品,并举办了精彩纷呈的活动。从民间工艺作品展览,到民间故事会、山歌会等文艺活动,从线下到线上,民间文艺家们围绕主题,创作了一大批歌颂时代发展、祝福祖国未来、向往美好生活的民间文艺作品,形式多样、技艺精湛、情感真挚,用艺术致敬时代,用作品展现生活,表达心中不变的爱国之情。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出版工作全面铺开。截至2024年12月25日,累计签订《大系》卷本委托编纂项目合作协议583卷,其中已正式出版87卷。2024年度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实施以来签署委托协议最多的年份,全年已签署协议156卷。大系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成绩显著,截至2024年11月30日,一、二、三期数据库已采集简繁体印刷本、影印本、油印本、手抄本等各类资料共计16169册,已完成数字化共计16.435亿字。大系社会宣传推广成效明显,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推广活动,每月编印《大系通讯》,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常年刊发理论评论等各类文章。《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项目分别于6月、11月召开全国编纂出版工作推进会,聚焦各地编纂出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商讨破解对策。年内出版有《江苏卷》。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通过发掘、阐释“一带一路”沿线民间文化,探寻文化根脉、培育文艺基因、弘扬民族精神。2024年7月,中国民协组建调研组赴甘肃、青海相关市县区开展了“2024西北民歌花儿文化生态调研”(甘肃青海段)。同年,出版有《北部湾叙事——滨海民俗与海岛渔歌调研文集》和《文舟记脉——大运河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调研文集》。
  民间文艺生于民间,更要传于民间。一年来,民间文艺界尝试为百姓提供更深维度的民间文艺推广活动,拓展展示门类,搭建接触平台,让更多民间文艺优秀作品走进人们的视野,让更多人收获艺术享受和文化感染。
  “鼓舞大陕北乐动新时代”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展演暨首届安塞鼓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延安市安塞区举办。共有来自广东、山西、贵州、陕西等省市的11支鼓舞鼓乐队伍参与,展示了英歌舞、群英宴、反排木鼓舞、土家飞马锣等民间艺术表演,以鼓乐形式表达新时代人民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活动中过街巡游的呈现形式受到现场观众的喜爱。
  “三大史诗”这十年暨中国“三大史诗”交流展示活动在京举办,来自新疆、青海的14名史诗传承人走进国家大剧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八一学校等地进行现场演述和交流互动,为史诗的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优势,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民协先后组织民间文艺展演团赴韩国、德国、希腊等开展民间文艺展演交流活动,增进国外民众和青少年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在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4年8月,“鼓舞大陕北 乐动新时代”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展演暨首届安塞鼓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

  二、推动民间文艺创作创新,激发当代传承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024年适逢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一系列成果和举措见证了民间文艺工作者创作和创新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民间文艺与其他文化形式的结合,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绚丽火花。2024年8月,西游题材单机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在发售三天后,全平台销量超过1000万套,2024年12月3日,Steam平台销量突破2300万份,用户评测数量突破100万条,成为游戏领域一个现象级作品。游戏中黄风岭主题曲《黄风起兮》由陕北说书艺人熊竹英演唱,展现了陕北说书独特的地域韵味和艺术感染力,陕北说书也借助这一受众广泛的平台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民间文艺搭乘电子游戏的便车,将其文化魅力传播到全球,实现了跨地域、跨社群的高效推广。
  民间文艺是生活的艺术,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拓展展示场景,将民间文艺融入生活细节,能够为民间文艺当代传承发展开拓更大实践空间。2024年11月,中国故事村首批故事主题民宿在上海金山枫泾启动,首批签约民宿的主题均以山花奖获得者的作品名冠名,将故事变成一种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在为当地收集、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好服务当代发展。此外,研学、直播等新兴场景也有越来越多民间文艺的身影,民间文艺正借助时代发展的浪潮,乘风破浪,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价值。
  2024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概念10周年,“文艺两新”人才是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文艺领域针对“文艺两新”群体开展了一系列展示、研讨活动,为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平台。2024年4月,艺脉相承——福建省“文艺两新”人才漆艺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办,江苏省“文艺两新”实践基地——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陶瓷特色小镇揭牌。2024年6月,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文艺两新”人才培训班在江苏省宜兴市举办,共有来自全国的55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参加培训。越来越多的“文艺两新”人才受到关注,民间文艺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加多元,为民间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2024年7月至8月,由中国工艺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又见东方·青年非遗联展”活动聚焦新消费场景下的中国非遗与工艺美术,邀请全国中国工艺美术及非遗领域的青年传承人参展,同期举办新兴青年群体助力非遗创新座谈会。2024年8月15日至22日,广东民间文艺“青年优才”计划第一期(民间工艺美术类)培训班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广东省各地的20名优秀青年民间工艺工作者参加培训。该计划将在2024年至2033年10年间,分5期培养和推出100名富有锐意创新精神、具备勇攀文艺高峰能力的民间文艺领军人才。除了线下平台,网络空间也为青年民间文艺人才拓展了展示舞台。2024年,中国民协组织专业拍摄团队,分别将2023年10月首届“山花烂漫·青春撷英”全国优秀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作品展和2024年11月第二届“山花烂漫·青春撷英”全国优秀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作品展各10位优秀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制作成《中国青年民间文艺家风采:青春之力》系列视频和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风采展,以深度访谈文章、图片、视频等形式,充分展现当代青年民间文艺家的精神风貌。以活动带人才、以作品促成长,关注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成长成才,就是为民间文艺的明天培养希望。青年力量逐渐壮大,用当代方式表达着对民间文艺的理解和传承。
  思维活跃、掌握技能、拥有干劲的青年人为民间文艺表达注入时代活力。2024年春节,福建“游神”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由年轻人参与设计的“赵世子”“张大世子”“张二世子”“华光大世子”等“塔骨”神将的新形象一改传统,以英俊的“漫画脸”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华光大世子”挂着QQ糖沿途分发给民众,“妈祖”爱喝三分糖的奶茶,福建人甚至为出来巡游的“神明”们在电影院包场,请他们看电影……年轻人的加入,为这一民俗文化注入了鲜活生命力,让往日的“高高在上”不再遥不可及,用当代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迎接心中的“神明”,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的祝愿和期待。2024年11月12日,知名传统手工艺博主李子柒正式回归,引发全网关注,一周后,其全网粉丝量突破1亿。十几分钟的短视频里,民间工艺的传统制作流程和核心技艺一一呈现,中式生活的诗意表达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娓娓道来,让人们在天人合一的“慢生活”中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再度高涨,为民间文艺的当代表达探索出一条深入人心的路径。青年一代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敢想敢做,用青春书写出民间文艺的年轻与时尚。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书封

  三、观照新时代发展需要,聚焦理论评论工作
  2024年,学者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评论文章、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深入研究、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见解,为民间文艺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同时,在学科建设和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一系列举措和成果也推动民间文艺理论研究更加符合时代需要。
  2024年,民间文学学科建设迎来重要调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增设三个二级学科,“民间文学”时隔27年重回二级学科的队列。学科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研究带来了有力的学理支持和人才保障。
  近年来,全国高校陆续开设非遗专业,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也迈上了新台阶。在非遗学科建设研究方面,冯骥才的《非遗学原理》从元理论层面勾勒出非遗学独特的学科样貌,为全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乔晓光的《事实与价值:非遗通向教育的路——文明转型期的非遗新学科建设》提出走向多民族生活形态,以系统性的田野研究推进非遗从生活事实向价值事实的知识生成,推进本土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非遗新学科建设。萧放在《非遗如何成为学科:非遗学科建设的破与立》中提出非遗学科建设的破与立的问题,为民俗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宋俊华的《高校非遗教育的内在逻辑与模式选择》阐述了高校非遗教育是非遗保护与高校教育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转型与创新。
  2024年,民间文艺领域多位学者申报的项目入选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重大专项立项有林继富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萧放的“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研究”、刘晓春的“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研究”。斯钦巴图的“文明互鉴视域下中蒙俄多语种《格斯尔》比较研究”和詹娜的“东北地区多民族口头传统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家学者将研究学术方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及时回应国家发展大局中亟须破解的文化议题,以学术视角和扎实调研,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2024年5月9日,“回顾与展望:《民间文化论坛》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会上发布了《40年精选集·理论探索》《40年精选集·专题研究》2卷新书。《民间文化论坛》自1982年创刊至今40余年,刊发民间文学、民俗学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270多期、近4000篇,在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座谈会的举办,为民间文化领域学术建设、办刊趋势总结了经验,启发了思考。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2024年6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与中国民协共同主办了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家深入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从多维度、多视角系统梳理民间文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突出特性,推动民间文艺在新时代、新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为推动新时代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推动民间文艺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加强展示与普及,鼓励融合与创新。我们需要挖掘民间文艺内涵价值,助力现代文明建设。加强整理研究,加强内涵建设,推动文艺创新。我们需要用民间文艺赋能乡村文明建设。激活乡村民间文艺资源,鼓励和支持乡村民间文艺人才发展,加强民间艺术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促进民间文艺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民间文艺故事。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合作交流与示范引领。
  林继富系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嫣然系中国民协干部,覃奕系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