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024年的中国美术,在艺术创作、展览展示、交流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扎根于人民、弘扬新时代精神,立足于传统文化,主动创新、多元并存的新气象、新局面。
2024年,中国美术界也迎来了多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美术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展现新中国美术现代性进程的窗口,集中呈现了75年来新中国美术发展与繁荣的光辉历程,全面梳理了过去5年中国美术的创作成果,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奋斗与进步。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雕塑) 刘政
扎根人民,弘扬时代风貌
2024年,广大美术工作者一如既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笃定美术为人民的初心,坚定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他们以生动鲜活的视角热忱描绘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大量的优秀作品都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例如油画作品中,崔晓冬的《千里故人》用画家熟悉的故乡人形象,结合平实无华的生活场景,于润物细无声处展现了生活的温度和艺术家的人文关怀;黄木鉴的《守正创新》表现的是老师傅手把手教授年轻人传统技艺的场面,画家在典型的中国形象基础上进行提炼,塑造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些画作展现了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画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代雕塑的核心同样追求艺术的人民性,通过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形象的塑造,为人民立像。雕塑家传神地刻画劳动者、农民、战士以及城市中平凡的人,定格当代中国人民的真实面貌,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描述,还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刘元捷的《帅爸爸》、郑晴川的《囡囡回家乡》、刘英伦的《温暖的童年》、耿延民的《青春赞歌》、尹悟铭的《不熄的炉火》、吴运的《金秋送法暖》、张云的《早高峰》、曾维林的《阔步向前》等,这些作品通过或写实或夸张的日常生活场景描绘,捕捉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温情故事……这种对当代人民形象的塑造,饱含着对个体的敬意和充分尊重。
一个时代孕育一个时代的艺术,一个时代也必然会产生彰显时代气象、观照现实生活的美术佳作。进入新时代,中国美术界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自觉的意识、更加专业的水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风格,展示了中国美术的实践创新与研究实力。众多艺术家围绕新时代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创作内容与题材方面更为广泛和多样,其中既有宏大的国家主题性叙事作品,诸如反映国家富强、科技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民族复兴、人民福祉等主题的表现时代新貌的作品,也有关乎百姓日常,比如理想生活、民风民俗、秋收冬藏、青春岁月等生活百态题材。总而言之,既有反映主旋律的宏大叙事,也有记录瞬间和平凡的微观考察、现实关怀。如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张潘的中国画作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传统笔墨的审美趣味扩大,既在传统笔墨形态的现代发展上有新的探索,也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和笔墨语言表现新时代生活;平面设计《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及体育图标系统设计》中,可以看到新时代从事艺术设计的创作者们的意识自觉与时代担当,更体现出艺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切实服务新时代、改善百姓生活。同时,透过这些作品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艺术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需求,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确认自身的本位与奋进的方向。
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新世纪到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美术家的多样化实践围绕生活的日常化展开,对公共空间、乡村生活、城市风貌、人民军队等的时代性描绘,呈现出日常生活突出的趋势。进入新时代,中国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世界和中国,从不同侧面、不同细节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主题展开,展现了美术家敏锐触动时代脉搏、坚守中国美术审美品格的追求。
壁画《亚运记忆—亚洲运动会时光墙
——杭州亚运会博物大型浮雕与动画投影效果组合作品》效果图
陈佳思 杨越嶂 刘明熠 苏海蔚 李光豪
立足传统,迎接创新风潮
纵观2024年,艺术的发展与科技越来越紧密。艺术的新质生产力正是艺术与当下科技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在艺术与科技的相融互促之下,新质生产力重构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模式和创作手段,以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催生了新的艺术业态,推动了新的艺术创造,在拓宽文艺空间、传播文艺作品、汲取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不但要立足传统,而且要拥抱创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之下,如何让普通人学会欣赏、能够欣赏,进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就需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充分结合,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美术作品。新质生产力正在塑造新的艺术质态,重新定义艺术家、技术、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文化结构。
立足新时代,优秀的美术作品无论形式结构如何复杂、多元,媒介材料如何新颖、丰富,其内在根源始终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在美术实践方面,要求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主体意识观照传统,深刻理解传统与时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近年来,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思想路径中,自传统文脉延展而来、表现“中国化”的探索不再鲜见。在中国雕塑的创作和发展中,继承优秀传统,开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以写意性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雕塑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是探索现代雕塑之“中国化”的典型范本。油画创作则突出写实理念,但油画创作者又别出心裁地将山水文心与风景表述置于当代文人的精神层面来审视,将对传统文脉的认知与感悟融入油画语言的表现中,以富于传统旨趣与生命诗意的作品探索打开“中国式景观”的可能性。中国水墨作品一方面承续传统正脉,深入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将传统中国画语言有机转换,使源于主体意识建构的话语系统含蓄有力,极具辨识度和原创性,以“平淡天真”的笔墨语言呈现出新时代美妙和谐的都市景观。当代漆画在媒介技法上既传承了中华漆艺传统技艺,又融汇了国画笔墨、油画色彩、版画雕刻等技法特质,展现了漆画艺术的包容性、可塑性与创造性,使漆画获得了审美造型上的拓展和超越。本届全国美展中各个画种的入选作品都反映了一个类似的特点,即博采诸艺之长,进行技法上的融合,拓展自身的边界,因此我们会看到像油画那样色调温润饱满、像中国画那样写意抒情、像工笔那样精致细腻的漆画,大大丰富了漆画画种。如陈国的漆画作品《天路——国槐绿》将漆器的传统髹饰工艺与当代绘画语言融通共构,器画同一,让传统漆画创作中的装饰美、工艺美、材料美与当代艺术的绘画性、塑造力、抽象美有机融合。
艺术的创新主要突出在新材料、新媒体、新形式、新科技等方面。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雕塑作品来看,青年艺术家在材料和形式上的创新意识非常突出,形成了多种材料、多媒介、多元形式风格并举的形态。非传统雕塑材料,如玻璃钢、不锈钢、再生塑料等比之往届被更广泛地使用,这些新材料不仅拓宽了雕塑的表现形式,也为作品带来了现代感和环保意识。很多艺术家还很重视突破传统雕塑的单一视角,探索多维空间,通过立体的空间布局和多视角的观赏设计,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作品,丰富了观者对雕塑艺术的观赏体验;一些作品结合3D打印、数字建模等技术与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还有一些雕塑作品巧妙地利用光影效果,通过光与雕塑的互动,创造出随时间或视角变化的不同视觉效果。在表现手法上,将抽象与具象结合,通过抽象的形式表达具象的主题,或在具象的雕塑中融入抽象的元素,这种大大增强艺术张力手法的运用愈加成熟。刘政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就是结合新材料、新造型技术表现冬季运动项目的作品,作品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在全球化背景下,新一代艺术家更加注重国际语境,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本土文化身份的问题,试图将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以艺术作品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之间的平衡。
千里故人(油画) 崔晓冬
数字赋能,融合跨界风尚
在数字科技这一语境下,我们认知和探讨美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探寻美术中的新质生产力因素,既取决于对“生产力”这一概念范畴的重新认定和延展,也牵涉到文化艺术领域对“新质”概念的观念更新,更关系到对“大美术”学科范畴与时俱进的理解。只有保持艺术科学领域内部的自信自足,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与图像资源,最终实现视觉艺术生产的新质跨越。例如壁画作品《亚运记忆—亚洲运动会时光墙——杭州亚运会博物大型浮雕与动画投影效果组合作品》,其艺术形式为浮雕与动画投影效果组合,艺术家在现实建筑空间创作的浮雕壁画中,投入数字影像,使之融为壁画中点睛的一部分。作品以微缩建筑装置点缀、以光影化处理运动剪影,在奔跑、跳跃中,带领观众回顾亚运百年历程;在奇妙的光影长廊,以独具创意的多媒体装置,打造虚实结合的多维空间秀,见证亚运百年流光,激扬亚洲体育精神。利用数字化叙述和表达,将微动画融入壁画创作中,与数字技术紧密联系,从而使艺术作品与观众跳动的心产生激烈的碰撞,这种心灵融汇与碰撞所产生的艺术火花,亦即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从这些动画和数字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作品正从传统的软件编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现了中国美术对超现实虚拟空间的多样化表达。这一领域的创作者多为年轻艺术家,他们敢于创新,关注个人内心和生活状态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在跨界的思维与探索下呈现出更多的活力、想象力以及可供拓展的可能,展现出在人文与科技的交汇融合下创作者对所处时代诸多面向的思考与感悟。
除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之外,2024年还有许多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从各个维度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美好生活与精神家园的美术活动。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围绕国家文化公园的主题,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进行采风、写生、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创作了大批以反映国家文化公园为轴线的乡村与城市新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细节紧紧围绕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展现了画家们坚守描绘时代脉搏和对中国美术审美品格的追求,让广大人民看到了中国近十年各方面的时代进步,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与现代化形象,增强了人民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2024年,中国美术立足传统,挺立潮头,迎接创新。新质艺术因科技赋能而产生新的创作方式和作品形式,带给人们新的感官体验,但它并不能割断与人类千年积累的认知经验、艺术实践及经典传统的联系,本质上讲,它是以科技为手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人们对视觉生产力的认知,新质生产力打开了美术创作新天地,技术创新、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跨领域合作以及艺术教育的创新,这些都表征着我们正在迎接美术创作新的繁荣时期,并将推动社会美育的进程,这将重塑我们对现有视觉艺术的认知,并构建与开拓下一个美术创作的黄金时代:用美术持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以美术为媒介促进国际交流,传播中国声音,努力建构中国美术史叙事话语体系,开创新时代中国美术新形态。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画) 张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