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风景》剧照 卢德平 摄
在南京,如果要追寻一个醒目的城市标记,抑或搜寻更加深层的城市记忆,很多人会油然地想起南京长江大桥。尽管后来有了南京长江二桥、三桥,但深藏在人们心底的,仍是那座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南京长江大桥。因为它见证着共和国的成长,已然成为一代人关于南京、关于共和国的集体记忆。
对于戏剧和历史而言,其本质都只是情感:深爱、仇恨、悲伤抑或忧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走近《大桥风景》,并进而走进它所营造的精致独特的艺术世界,完成与制作者精神和灵魂的深深拥抱。
从“南京情结”到“共和国记忆”
从题旨角度来看,《大桥风景》完成了从表现南京情结到重拾共和国记忆、从个体到集体、从小到大、从“我”到“我们”的升华。
剧本原本通过8个“声道”,借用8个叙述者,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大桥。这里有曾经救助400多个跳桥者的“大桥天使”——“南京好人”陈思、大桥相关文物收藏者王世清、“桥三代”摄影者浩哥、一个开着牛肉馆却做着诗人梦的文学青年林晓波、南艺的民谣歌手和他曾经的恋人,还有创造深潜纪录的胡宝玲和大桥总设计师梅旸春。这次在苏州演出的版本虽然已经做了一定简化,但基本的发声方法并未变化,即通过“众口”以凸显大桥。而就在这8个叙述者的身上,一种东西闪闪发亮,那就是深沉的情怀、热烈的爱。所谓情结,其实就是“情结于此”,这里的“此”可以是一物、一人、一像、一景,譬如大桥。陈思展示的是一种人性的善良;林晓波一边买着牛肉,一边做着诗人梦;王世清一生不能忘怀的正是大桥……所有的人,或者是爱大桥,或者是爱在大桥,大桥深度参与了他们的人生,成为生命记忆当中最为重要的场景。在这个意义上,8个叙述者就是一个集体,是凝聚着一个共同情结的群体,而大桥,正好形成了他们共同且深刻的人生记忆。
然而,剧作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大桥情结层面,而是通过诸多发散将这一情感和情结做了深化和延伸:“桥一代”“桥二代”“桥三代”,连绵赓续、代代相继的背后是可见的共和国的成长。林晓波纯粹的文学梦、民谣歌手和恋人清澈如水却简单得像孩子一般的爱情,都使得我们禁不住回忆起那些简单却火热的日子。剧中人所迸发出的蓬勃的生命热情,其实来自那个人人振奋的年轻的共和国。所以,与其说作者在这里是写大桥情结,不如说是在重拾共和国记忆。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面向大桥方向的深情回眸,其实更像是一个曾经在共和国怀抱里成长的孩子,面对母亲的深情致敬。
“散淡”背后的雄浑和凝重
《大桥风景》的结构貌似分散,笔墨也貌似淡远飘逸,很像散文,但要想真正走进这部戏,却必须一种以意驭物的审美方式,唯此方能如坐作者对面,与其娓娓而谈,达成真正的心灵沟通。
剧作故意牺牲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既没有遵从西方戏剧“三一律”的有关守则,也没有墨守李笠翁的“一人”“一事”的成规,而是随意兴发,以情贯戏,因循着深层的情感逻辑,构造出了另一种统一和凝重。
代替故事逻辑的是作者的情感逻辑,替代好看的是感人。不同的故事,其实深藏着有关大桥的不同的爱。都是普通人,却都有着不普通的情感。第一幕《天使》主要描述对象是陈思,一个曾经救助了400多人的南京好人,在他的身上既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也看得出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善良。第二幕《重逢》貌似是写遗憾,王川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艺术男”,舒兰是河海大学的“工科女”,二人在最好的年华里相遇,相识相恋、分手,多年以后重逢。细细看来,戏剧并没有带给我们太多的感伤和遗憾,反而用二人曾经拥有的共同的美好打动着我们。在第三幕《乡愁》中,作者刻意选择了一个异乡人的视角,怀着诗人梦想的四川青年林晓波,在南京生活多年历经坎坷曲折,却从未失去少年的梦想,依然单纯天真。编剧特意安排了年轻的林晓波和妻子骑着自行车在南京长江大桥走过的场景,带领我们在时光的流逝里追寻曾经的情怀和梦想。在第四幕《记忆》中,当时的王世清多年热衷于收集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文物,这种在很多人眼里的“愚痴”行为是对那个曾经的年代,对我们曾经拥有的东西的依恋。所以,与其说王世清珍藏的是对大桥的记忆,不如说他真正依恋的是那个年代,是那个年代里洋溢在国人身上的一种精神。
所以,尽管看似散淡,但如果归拢到爱的主旨上,可以看出剧作者“笼万物于一爱”的精心构思。再具体一点,剧作者通过不同层面的发散式叙事,通过爱与成长、他乡和故乡、人间烟火和诗与远方几个方向的延展构造出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本剧的散淡何尝不是另一种凝聚,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深沉和隽永。
舞台设计中的创意和脱俗
作为小剧场戏剧,《大桥风景》的刻意脱俗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舞美方面,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其对于影像叙事的充分重视。剧作者陈捷本来是电影专家,因此特别注重对电影影像的充分吸纳。正如艺术总监之一的盛小鹰所说,当时在设置舞美时,导演提出了一个整体的风格追求:老照片。其实,除了已经非常到位的老照片效果,该剧在舞美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简洁,整体上追求写意效果;二是特别讲求深邃感,比如通过舞台设置纱幕、通过前幕和后幕的投影,增加了舞台深度,更增强了戏剧的岁月感。面对这样的舞台,我们就仿佛信手翻看一本厚厚的泛着深黄的相册,内心静谧,犹如读诗。
为了做到形表上的勾连和牵系,戏剧特别设置了陈思这个人物,同时也借助曲艺家陈峰宁擅长的曲艺技艺,将零散的剧情打包呈现。抖音直播者的设置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弥合了剧情之间的缝隙。此外,全剧无处不在的“大萝卜”味道,也每每让观众忍俊不禁,发出轻松愉快的笑声。
“南京就是这样,生活久了,你总会爱上她。”其实,作为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的小剧场话剧,《大桥风景》为我们呈现和展示的是远超大桥、远超南京的景象。我们总是在冷漠里遗忘,在热爱中重逢。总有一些物件、一些景象会重燃岁月之火和青春之火,也只有这一份深爱,才使得那些曾经的美丽和善良一次次重新鲜活起来,真切而生动。
即此而论,大桥正像我们曾经久居,而今却已远离、久别的家园,每一次回眸,都会令我们热泪盈眶。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江苏戏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