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帘子《生肖龙年》(纸本) 杨红
“剪纸就是刻纸。”偶闻这样的说法,杨红非常惊讶。作为国家级非遗定西剪纸的重要类型之一——“板帘子”的代表性传承人,杨红认为不管是传承还是研究,必须首先明确剪纸的定义。“剪纸包括刻纸,刻纸就是剪纸大门类中的一个小门类。剪和刻是剪纸的主要技法,但除了剪和刻这两个大众技法之外,还有很多特殊小众技法,如撕、烧、雕、镂、剔、染、贴等。”杨红说,剪纸的概念不管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去定义,都应对其内涵和外延给予准确的说明。
杨红生于甘肃省定西市葛家岔镇的一个偏僻农村。逢年过节,家家都需要更换板帘子、耍秧歌糊灯笼、窗户换窗花。受家庭熏陶,他对此爱不释手。后来,有幸圆梦西安美术学院进行美术专业学习,并就职文化单位。他对定西剪纸不仅有着技艺传承,还深入理论研究。
定西剪纸作为甘肃地域特色文化的个案,杨红细究发现,从方言入手,更接近其本真。在定西,“剪”这个动词在当地方言中有着多种口语表达,如“wan”“ca”“da”“jiao”“xuan”(此为方言发音,以汉语拼音表示)等。每一种表达其实就是一个剪纸技法,每一种剪纸技法对应一种剪纸类别。
定西剪纸与很多非遗一样,它们赖以依存的环境已然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如板帘子,厨房大灶头没了,依赖大灶头的灶爷板就没了,那黏贴于灶爷板上的板帘子如何传承呢?杨红发现板帘子的制作和版画创作异曲同工,都是先制作模板,然后进行复制。于是,他提出“熏版画”概念,并予以诠释。杨红的“熏版画”和传统的板帘子有别,不只是技法上有所创新,题材上也有所拓展。
“我们的现代美术教育一来坚守国画学习,二来借鉴西方绘画,民间艺术理论建构较为碎片化。剪纸造型追求透视,色彩注重调子。锯齿、忌圆、讳疏等传统剪纸语言,目前很少看到。要力避绘画模式,才能让定西剪纸更接近原生态传承。”杨红说。
然而,非遗传承伴随着社会习俗。在民间,抛旧貌开新局的习俗根深蒂固。传统观念认为对旧事物消除得越彻底越好。比如,每一年度都要更换板帘子,换下的板帘子要在灶火门旁全部烧掉,预示着贫穷完全过去,全新生活开启。又如,耍秧歌的灯笼,当秧歌耍完后,必须集中撕掉,而且撕得越彻底越吉祥。这些撕掉的、黏贴有剪纸的灯笼纸张必须在指定地点全部烧掉,连留样都不容许。再如,佛事或丧俗等场合使用的剪纸大多要求烧得彻底。这些代代相传的规矩,表达了中国民间摒旧启新的决心,但对定西剪纸等非遗的传承确实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当下,做好非遗传承,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大胆留存样本,尤其是佳作,为文化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