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立足新时代基层文艺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整合18个直属协会、3600余名会员力量,推动组织、机制、阵地、活动“四个贯通”,发挥组织、专业“两个优势”,激发基层文联创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
一是树牢“党管文艺”理念,以组织贯通提升文艺“执行力”。坚持把加强工作统筹、深化党建创新、优化基层组织放在第一位,推动县镇村三级联合联动,以党建强带动文艺强。
以组织统筹强化工作保障。寿光市委将文化文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制定出台了文化强市创建、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系统性制度性文件,并将文艺界“两委员一代表”议案提案建议纳入督查范围,市委每年至少调度4次以上,确保组织统筹有力、工作推动有力。
以文艺联盟深化党建创新。创建“菜乡文艺联盟”,从宣传文联部门选拔8名同志兼任协会党建指导员,以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教育联抓、人才联育、活动联办,推动资源共享、服务共推、事务共商、发展共促、品牌共建,探索党建引领文艺工作新途径、新模式。
以组织覆盖推动工作下沉。按照文质兼美、德艺双馨标准,增选9名省级以上会员充实到文委会。其中国家级会员10名、博士1名,优化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升文委会境界视野、能力本领。在15个镇街成立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主席的基层文联组织,整合区域文艺资源,狠抓文艺工作落实,实现了镇街文联组织、文联工作两个“全覆盖”,补齐了基层文联工作短板。
二是突出“内生动力”培育,以机制贯通激活文艺“创造力”。出台《文化建设奖励若干政策》,针对协会管理、人才培强、精品创作等关键环节,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以机制强推动创作强。
围绕协会建强,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以协会规范化为重点,制定协会工作评估、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三个评价办法,围绕组织建设、文艺创作、文化活动、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等重点,对协会进行科学评价,根据评估等次“以奖代补”给予2000元至1万元资金扶持,有力促进协会管理提升,创成“潍坊市基层文联示范单位”4家。
围绕人才培强,创新培训激励机制。实施“文化之星”工程,每年筛选20名至30名文化人才,连续3年给予4000元至6000元年度培训补助,累计培育“文化之星”194人。实施“文艺培青”工程,通过“请来教”“送去学”“自己人带”,引进京剧、书法等高层次人才12名,先后培育国家级会员180人、省级会员380人。
围绕精品创作,优化扶持激励机制。推行精品创作专班机制,分界别成立6个精品创作专班,围绕重大主题定项目、定计划、抓创作。推出“圣都文化奖”,对重大成果、重点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的扶持资金,鼓励文艺创作出精品、争大奖,先后争创“泰山文艺奖”7个、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作品项目2个、入选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3个。
三是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以阵地贯通汇聚文艺“向心力”。针对群众文化所需、文艺事业发展所系,着力建阵地、搭平台,以阵地强带动人才强、队伍强。
打造文艺之家,构建培训交流平台。按照有场所、有制度、有队伍、有保障、有品牌“五有”标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规划建成600平方米“文艺之家”,为18家协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在城区设立文学、书法、摄影、曲艺、舞蹈等6个文艺工作站,推动会员交流。
打造非遗工坊,助力非遗传承发展。制定《寿光市代表性传承人考核标准》《非遗讲师团选拔方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机制,发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6人,其中省级4名、市级27名,先后培育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34项。打造非遗手造文化街,挂牌成立非遗工坊20个,开办“非遗公益传习班”,每年举办“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系列活动200多场次,有力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省级非遗舞蹈《月宫图》在“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开幕式上表演。
打造文艺站点,助力乡村队伍成长。依托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文明实践点建成15处文艺工作站,设立培训站点216个,推动书法、曲艺、工艺美术、音乐等6类研学进驻学校,每年培训乡村文化人才、文艺骨干3000余人,发展舞狮、秧歌、演唱等民间院团320个、京剧票房64家,建立文艺演出队伍1000多支,强化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支撑。
四是聚焦“强基铸魂”目标,以活动贯通丰富文艺“供给力”。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在文化活动、文旅融合上抓突破,以活动强带动民风好、旅游强。
着力突破高层次文化活动,引领基层文艺向上向好。积极对接中国和省市文联组织、直属协会及大家名家,创办承办国家级、省级等高层次文化活动,为基层学习借鉴、交流切磋创造更多机会。两年来,先后举办第十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第十届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展、巨淀湖湿地音乐节等一批重量级文化活动,推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教育培训基地、全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双双落户寿光,有力提升了文艺影响力。
着力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引领基层文艺繁荣发展。把“高雅艺术进村”和“庄户剧团进城”作为突破点,推动本地文艺团体展现自我、碰撞交流,定期组织“农民歌手大赛”“庄户剧团大赛”“广场舞大赛”和“京剧票友大赛”等系列活动,每年组织公益演出等活动800多场次,培育了“书润乡村”“翰墨蔬香”“艺起绘梦·丹青寿光”“诗意寿光·联接梦想”“定格幸福·照亮生活”“京韵悠扬唱菜乡”“画笔助农”等18个文艺品牌,带动活跃了基层民间文化。
着力文旅深层次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立足乡村文化资源,聚焦寿光蔬菜产业和优质农产品推介,创新实施“一镇一品”工程和数字营销赋能“山东手造”行动,培育“羊口鱼盐文化”“台头防水文化”等10个特色文化品牌,组织举办“黄河大集”1000多场次,“国潮发簪”荣获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打造了“奶油小黄瓜”等一批“网红”产品。策划的《“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优势产业》入选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