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不仅满足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关联着制度、礼仪习俗、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被赋予“实用”和“艺术”的双层属性,是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一代代匠人秉承“备物致用”的造物思想,既为这些手工艺品赋予精巧适用的器形,同时也赋予了其审美与精神价值追求,这才使得中国传统手工艺得以跨越数千年未被湮灭。然而,随着工业时代到来,机器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已经关涉到其生死存亡,为此中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传统工艺的保护工作。然而,既能传承古典的造物文化,又要保证传统手工艺在新的时代实现复兴,仅仅依靠国家的保护显然远远不够,而是需要有更多内生性经济因素综合发挥作用尤其是实现产业化。吴昊所著《备物致用: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路径》(以下简称《备物致用》)一书,其研究旨趣恰在于此。
《备物致用》可谓是一部跨界之书,融汇了艺术与经济学两个专业,但基本分析框架主要是经济学的。作者在数年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环境、从业者、消费者以及政府角色,形成了一整套逻辑自洽且与现实相互印证的观点及方法,堪称立足解决中国问题、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经济学”。
著作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当代市场环境分析着墨很多,既提出了影响消费市场的宏观因素,又分析了消费者的微观消费心理。书中认为,不少传统手工艺品在今天其使用价值可能反而在其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有三种价值观影响到消费文化传统:基于家国观念,维持社群和谐关系的文化,以及满足内心平衡的吉祥观念及其美学价值。作者通过田野调查还发现,就消费者心理来说,与手工艺品购买意向关联的也主要有三类:第一是基于文化传承,了解传统手工艺品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主要作为收藏品购买;第二是单纯当作商品,在人际交往中作为礼物赠送,或在传统吉庆观念引导下,作为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活动时一般的文化消费;第三是达到收藏级别,纯手工并具有艺术品性质的贵金属、玉石、宝石、紫砂或刺绣作品,始终处在相对稳定、小众的趋势。上述分析,对于政府引导社会扩大对传统手工艺品的总需求,以及对于商家根据消费者偏好来占有市场,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作为市场供给侧的传统手工艺从业者,书中首先提出了他们所面临的工业化时代困境。工厂规模化生产的更廉价甚至更实用的器物充斥着日用品市场,日趋同质化、与快节奏现代社会相匹配的不断蔓延的审美时尚,正一点点消解市场对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带审美性质的商品所必备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但如果在工业化时代仍然延续对传统工艺品的个性化制作,其分散性与成本高问题又很难解决。而无论是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者还是销售者,本身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并非出于文化保护、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因此,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赚到钱,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书中给出的解决思路就是让传统手工艺走向产业化。
作者得出这一思路仍然是基于田野调查所得。书中详细考察了包括苏绣、善琏湖笔、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杭州制扇、藏毯、蜡染以及景泰蓝、荣宝斋字画、内联升制鞋等传统手工艺制品,发现它们在当下仍然能够较好发展的共同策略就在于产业化。比如,苏绣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农村分散的刺绣制作整合到镇区,把镇湖建成集中了400余家绣庄的“特色小镇”,实现了苏绣规模型、集群型发展。杭州扇业亦是政府因地制宜地给予扶持和引导,使零散的个体生产者集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中华老字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使制扇这一传统产业在现代企业机制下成为集研发设计、工艺演示、生产销售、商贸旅游、文化交流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服务综合体。荣宝斋则是超越传统,建设成为集书画及文化用品经营、出版、展览、拍卖、美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还有北京市红桥市场,为珍珠和众多手工艺集聚经营提供了集约化、区域化管理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转型,对于个性化制作的高成本、无法与工业化时代批量化生产的低成本竞争问题,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尽管单个传统手工艺无法规模化生产,无法形成单一产品生产的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但一旦以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或大型商贸中心等形式集聚起来,仍然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与“范围效应”。其中,规模效应主要体现专业化分工效益。即使是手工艺品也有上下游,通过产业化转型把上下游集中在一起,为分工更加细化更加专业化提供了条件。此外,管理标准化及集中化带来的管理成本的节约,也是规模经济的表现。范围经济表现在,由于一个小区域内集中了某项或若干传统手工艺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这应该就是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必须实现产业化转型的原因所在。作者还注意到,利用信息时代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回归,以及电商兴起、直播带货等新营销形式,可以更好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转型。
而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转型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政府在其中充当适当角色。从著作中所列举的成功案例来看,民间手工艺品重现生机与活力,以及类似红桥市场走集约化与集群发展之路,都是政府指导、引导与扶持的结果。当然,著作中也强调,政府在保护、鼓励与发展传统手工艺方面还有两项更为基本的功能:一是推动社会安定繁荣,使人们能有条件和闲情逸致重新审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使传统手工艺人在良好的生活保障前提下专注于传统;二是培育适合当代民众生活的美学新价值,引导民众提升对传统手工艺的审美意识,为当代手工艺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著作最后强调,对传统手工艺最好的保护还是艺术的生活化,这表明了作者对“市场第一性原理”的尊重。的确,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复兴最后还是需要被消费者认可,这就是“备物致用”思想的真谛。也正如作者所言,生长于民间田野这块广阔土壤中的传统工艺,仍然要以“生活形式”为支点,回到“日常生活美学”的范畴中来,才能使其生机勃勃地传承下去。
(作者系国家创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