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用音乐塑造城市文化的灵魂
栏目:聚焦
作者:陆园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自去年冬天以来,“尔滨”火爆“出圈”,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全方位感受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风景。人们除了体验冰雪旅游的乐趣外,也被这座城市的音乐文化所感染。哈尔滨,这座充满魅力的北方城市,音乐仿佛是其灵魂深处流淌出的旋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交织,成为了哈尔滨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音乐成了这座城市文化的灵魂。

  随处可感的音乐气息

  从古老的中央大街到宁静的松花江畔,音乐的节奏在空气中跳动。也许是松花江畔的歌声,也许是西餐厅里悠扬的小提琴声,抑或是广场上大爷大妈们伴随音乐翩翩起舞的旋律,在哈尔滨到处可感浓郁的音乐气氛。在这里,音乐无处不在。

  千人钢琴演奏会、千人葫芦丝演奏、千人冰雪打击乐演奏等,创造或打破了世界纪录。音乐为哈尔滨人演奏动人的旋律,也让哈尔滨绽放着耀眼的光芒。“马迭尔阳台音乐+”系列活动,“音乐诗词歌会”“音乐橱窗秀”等活动持续为市民和游客朋友演绎浪漫的北国故事。“爱上交响乐”周末广播音乐会、中央大街阳台音乐会、太平国际机场小型音乐会、商场管弦四重奏、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居民社区好歌大家唱等群众性音乐活动,成为装点哈尔滨人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音乐融入了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家庭聚会中,少不了音乐的陪伴,人们一起唱歌、跳舞,共享欢乐时光。学校里,音乐教育备受重视,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培养着对音乐的热爱。在公园里,也经常能看到人们拿着乐器自弹自唱,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对于哈尔滨人来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在寒冷的冬日,哈尔滨音乐厅里激昂的交响乐能驱散寒意,点燃内心的热情;在温暖的夏夜,松花江畔轻柔的音乐伴随着微风,让人沉醉其中。无论是喜庆的节日还是平凡的日子,音乐都能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底蕴深厚的音乐文化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形成了哈尔滨丰富多元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气质。从俄侨涌入到伪满统治,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新时期,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交流之中,音乐不断向世人展示哈尔滨迷人的城市形象。

  1898年,俄国人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中国历史上第一架钢琴运抵哈尔滨;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大量俄罗斯侨民涌入哈尔滨,哈尔滨一跃成为“国际都市”;1908年,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当时欧洲主流音乐文化涌入哈尔滨。这座城市吸引了众多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从经典的俄式音乐到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作品,都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发展。从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到抗联英雄李兆麟等创作的《露营之歌》,无不充满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展示抗联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豪迈气概。傅庚辰用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刻画革命后代如雄鹰般搏风雨、展翅飞、挑重担、永向前的成长经历。这些音乐作品蕴含的革命奋斗精神,都深深地镌刻进了哈尔滨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塑造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基因。歌曲《北大荒人的歌》《我为祖国献石油》《满怀深情望北京》等作品展现了龙江人民的奉献精神,《乌苏里船歌》《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等传递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美丽的太阳岛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松花江的浪花激荡着哈尔滨人民的幸福生活。

  日趋发达的音乐教育

  1921年,哈尔滨第一座音乐学校成立,由著名作曲家C·M·达弗里泽等发起,设置钢琴、木管、大提琴、小提琴、声乐等专业。这是俄侨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所音乐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一大批犹太音乐家齐聚这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他们带着哈尔滨的音乐印记走向世界舞台。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原德意志室内乐创始人赫尔穆特·斯特恩和俄罗斯著名爵士乐队领导人奥列格·隆斯特列姆等就是从哈尔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犹太音乐家受聘于中央音乐团体,为中国输送了大批音乐人才。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哈尔滨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培养了大量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人才。2016年,哈尔滨音乐学院建立,依托哈尔滨对俄地缘优势及音乐文化传统,建设中俄音乐教育合作交流的“桥头堡” 。随着“中俄音乐联盟”启动仪式举行,哈尔滨音乐学院开启了中俄合作培养音乐人才的新篇章。

  星罗棋布的音乐场馆

  宏伟的音乐厅里,时常上演世界级的音乐盛宴,人们盛装出席,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小型音乐酒吧和咖啡馆也是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音乐,与朋友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

  哈尔滨大剧院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文化中心岛内,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剧院,拥有多个演出厅,可容纳数千名观众。这里常年上演歌剧、话剧、音乐剧、芭蕾舞剧、交响乐等精彩演出:马克西姆古典跨界钢琴演唱会、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音乐会、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等,还有一票难求的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的舞剧《孔雀》、上海歌舞团排演的音乐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梁晓声作品改编的话剧《人世间》等等。仅2023年,哈尔滨大剧院举办的音乐会和各类艺术活动达315场,观演达20万人次。

  哈尔滨音乐厅拥有一流的音响设备和演出设施,经常举办各类音乐会、歌剧等演出。2023年,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音乐厅)演出156场,观众人数超过2185万人(含线上)。老会堂音乐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音乐演出场所,为各类音乐演出提供极佳的场地条件。音乐主题公园将东西方不同的音乐形式用雕塑具象化呈现。游客可以在这里沉浸式体验音乐文化,感受音乐的脉动。还有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音乐厅、伏尔加庄园歌剧厅、各高校的音乐厅等,这些演出场地不仅丰富了哈尔滨的音乐文化生活,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哈尔滨之夏——亮丽的音乐名片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和艺术家,他们汇聚于此,共同奏响音乐的狂欢。各种风格的音乐相互碰撞,激发出无限的创意和活力。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释放自己,感受着音乐的强大力量。“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成为哈尔滨一张亮丽的音乐名片。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始于1958年,与“上海之春”音乐会、“羊城音乐花会”并称中国三大音乐盛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6届,是中国举办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国家级音乐艺术活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每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音乐家和乐团参与,演出规模宏大,节目精彩纷呈,涵盖了交响乐、声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在一场音乐会中能够欣赏到不同类型的音乐表演。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级顶级音乐赛事与“哈夏”联姻,更为这张名片增加了亮度。第23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了全国声乐比赛和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两项国家级赛事;第24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了全国合唱比赛和全国声乐新人新作比赛及18台国内外音乐团体(组)的演出;2010年“国际手风琴艺术周”被列入“哈夏”音乐会系列重要活动之一,充分体现了“哈夏”音乐会“专业化、国际化、群众化”的追求,让哈尔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手风琴艺术的又一个中心。

  音乐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承载着哈尔滨人的喜怒哀乐。它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哈尔滨,音乐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与人们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它流淌在每一个哈尔滨人的血液中,演绎着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乐章。时代在前进,音乐在发展,哈尔滨人的音乐生活也在与时俱进。相信随着艺术和科技的有机融合,会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增添新的色彩,让城市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如果说走进一座城市,感受满城的音乐文化,犹如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愉悦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精神世界,还有我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这座城,一定是“尔滨”。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艺志愿者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