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览在沈阳举办,这次摄影展由辽宁省文联、吉林省文联、黑龙江省文联共同主办。120件摄影和短视频入展,全面、丰富地展现了辽、吉、黑三省在经济、科技、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这次摄影展在表现当下东北火热的生活、人民的精神风貌、地域性的生态景观等多方面,发挥了影像作品在视觉媒介兴盛的时代独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自1960年首届展览创办以来,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已经走过了64年。其间,这个联展一度中断,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览的开展宣告了东北摄影群落在新时代的再次集体发声,既立足于现实,也接续了传统,赋予这次摄影展深远的文化意义。展后,名为“用中国式现代化摄影语言讲好东北故事”学术研讨会举行,针对“摄影创新推动东北摄影繁荣助力东北振兴”“南北方及东北地区区域摄影交流与合作的新可能”等议题进行研讨,进一步将影展的内核聚焦在“拍什么”,即“东北故事”的内容,到“谁来拍”,即讲述者的主体性,再到“怎样拍”,即“采用什么样的摄影语言”。自影展的策划、发起、展出到议题的提出、发酵、表达,从自觉发动到落地执行,这是一次东三省摄影力量的完整呈现。
争 姜旭
拍什么?从“老东北”过渡到“新东北”,要讲出“东北故事”,成为新近的话语共识。中国摄协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李树峰谈到了“一体化”:“东北三省具有地域一体化等特征,这里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具备联合召开摄影艺术展览的基础。”东北的地域特色和东北独有的题材内容一直独树一帜,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在艺术表达的各个领域,东北“地方性书写”“讲好东北故事”的风潮越演越烈,倒逼着人们去寻找对东北的有效表达、自我讲述。这也是新东北作为整体性文化崛起、文化振兴的必然结果和应有之义。
近些年来,以东北地域、辽宁地域、沈阳城市为名的艺术盛事不胜枚举。作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事件,“新东北作家群”“铁西三剑客”等以东北区域、一城一地为名的写作兴起。可以证明,对“东北故事”的表达,已经成为一种整体性要求、一种区域性表述自觉。这种一体性,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维度上理解。东北摄影位于历史、现在、未来时间轴上,其表达在东北形象的逐年形成、自我建构、自我言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新东北的现实写照与真实表达,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览的重心在于“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不仅展现了东北经济的快速发展,细致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捕捉了工业旧址转化为文化活动空间的瞬间,全面反映了城乡发展的概貌。从空间而论,正是由于摄影镜头对准了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现实生活,才能组合成一个东北的全貌。因为摄影的创作与摄影的对象具有同步性,摄影作为艺术的首要功用,是“记录”,是“写实”,以至于成为东北人现实生活的佐证。
当东北从过去年代充当被讲述的对象,到成为讲述的主体,创作主体性得以增强。这个主体的获得亦是一个何以“命名”、何以体认自我,或可称为“身份认同”的过程。1949年后,东北战略位置日益重要,因其自然资源以及重工业基础,成为“共和国长子”。如果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老”,在于强调对以往经验的延续和“长子”的使命,而“新”东北,最主要是在地缘文化的背景下强调新的主体姿态突围而出。此时,“新”即重新自我赋能,以勇气和韧性自我加持,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获得表述的信心。这一点,在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览为代表的大广角、全景观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喜获丰收 孔祥付
从千里雪野、山川河流的自然生态,到钢花四溅、风吹稻浪的生产场面,再到赛场上奋力争先、扳回比分的体育健儿的身影,那些刚毅血性、不甘人后的东北风格、东北精神贯穿其中。在镜头后面站着的东北人,是一个积极、拼搏、敏锐、有力的主体,只有发挥出、成长为这样的大主体,才能抓住这一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利地实现转型。正是要成为这个主体,东北全面振兴的前景才能从展望转化为现实。
关于“怎样拍”,具体到摄影这一艺术门类,什么样的影像语言可以有效地讲述东北?以摄影艺术规定的形式和语言,该怎样去再现、表达、想象东北?东北文学作品、东北影视作品,依托着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和极强的发散力,已经较早地“浮出地表”,并且仍然有着强大的后劲。那么影像呢?这同样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的展后研讨会上,专家共同讨论了关于影像语言的“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不仅仅是技术,也是由技术和生活共同决定的美的定义、美的内涵。如果说,以往东北摄影最强大的基因来自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纪实性,以及由这一新闻纪实特性带来的“瞬时”“真实”“质感”,以及由长空碧海、开阔平原、工业空间等带来的“壮美”“震撼”“阳刚”等审美特质,那么此刻还需要被看到的是那些新增的美的要素。
东北摄影语言的更新,既意味着对于以往题材的表达“开新”,也意味着对于新经验的摄取。影像语言的“现代性”、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迭代会跟随新时代生活的脚步向前走。自从胶片摄影被数码摄影渐次取代,变化的就不仅仅是影像摄取和输出等方式,摄影与人的距离也更近了。摄影行为大众化、日常化、媒介化,熟练掌握影像语言的人数激增,技术门槛下降,成本降低,使得广角镜头中的自然生态和微观视角中的百姓生活具有同等的表现价值。伴随视觉文化观念的多元,对城市微表情的捕捉、凡俗生活价值的发现、日常情趣与格调的生成,进入摄影镜头的东北更加复杂、丰富、开阔。一个系统化、现代性的影像话语系统,正在自觉、自发地写出“东北故事”新的一页。
讲好东北故事,当然不再仅仅是文学、影视、戏剧的事,建构“东北”的想象、论述、演绎,都在此列。摄影作为集合线下人数众多、行动最为普及的社会活动,其建构公共话语和公共空间的作用已经超出艺术创作和审美接受。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览在沈阳举办,是以新的影像语言讲出“新东北”的开端。可以预见,东北摄影人将借助影像书写的力量、借助多种媒介与公共文化平台,连通东北过去与当下文化的脉络,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一个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愿景在这个集体摹画中将日渐清晰。
银龙舞松江 王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