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守护与重生
——剧本《飞天缘》刍议
栏目:新作品
作者:吴爽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和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照亮后世的心灵。近日,由江苏省曲协副主席、徐州市曲协顾问张巧玲和馨琴创作室编创剑凌两人联合创作的首部原创中篇徐州琴书《飞天缘》,在“戏剧中国”作品征集推选活动获“小戏小品类潜力剧本”奖。这不仅是对樊锦诗这样一位杰出女性的颂歌,更是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精神的深刻诠释。

  2023年7月10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这样一位女知识分子,能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大漠孤烟直”的茫茫戈壁,内心深藏着坚定的信念,蕴含着如诗如画的锦绣情感。当太空迎接着“樊锦诗星”的时刻,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点亮了创作者的笔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张巧玲决心把樊锦诗的事迹激扬在徐州琴书的一回回曲目中。

  徐州琴书,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它源于明代小曲,清代后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飞天缘》以徐州琴书为表现形式,以樊锦诗为原型,细腻地勾勒了一位学者对莫高窟的热爱与守护,将个人命运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紧密交织。

  在叙事艺术上,《飞天缘》巧妙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个人命运与宏大叙事巧妙融合,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世界。作品的开头以樊锦诗初到敦煌的场景为引子,通过她的视角,带领观众穿越回古老而神秘的洞窟之中,感受壁画飞天的灵动与哀愁。随后,人物在回忆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既展现出樊锦诗矢志不渝的坚守与付出,又通过其内心独白,揭示了文物保护的艰辛与不易。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会引发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当樊锦诗发出“壁画在退化!壁画在退化!”的呐喊,那份焦愁与迫切,力透舞台,直击人心。这种强烈的情感渲染,正是《飞天缘》叙事艺术的魅力所在。

  “蓝天下青山万古抱石窟,洞窟里神奇世界涵万象。抬眼望,画壁几朝留故粉,但见那满壁风动天衣扬”——《飞天缘》的文学魅力则充分呈现在其诗意盎然的语言表达上。这样的文字,不仅生动描绘出莫高窟的壮丽景象,更满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沧桑的历史韵味。樊锦诗与飞天之间的对话,充满了诗意与哲理,既是对壁画艺术的赞美,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樊:飞天,你是祖先留下的无价宝。飞:我翩翩舞动在敦煌。樊:我愿听你讲述流沙般的往事。”这些对白不仅吐露出樊锦诗对壁画的缱绻痴情,也寄托了她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飞天缘》运用了大量富有韵律和节奏的句子,这种诗化的语言不仅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也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审美享受。

  此外,《飞天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樊锦诗这一女性形象的深刻塑造。樊锦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物保护者,更是一位充满大爱的女性。她为了守护莫高窟,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将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莫高窟成为她心之安处。

  面对壁画的退化、洞窟的老化以及自然和人为的损害,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用一生的时光去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已与这里相连不能断,我会一生守护在你们的身旁。”这句深情的告白不仅表达了她对莫高窟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了她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什么是真正的守护与传承。

  然而,樊锦诗并非一个只有坚韧没有柔情的人物,她也有着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家分三地十九年,丈夫儿子各一方,屈指可数团圆日,远隔千里遥相望。”这些剖白透露出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让人感受到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伉俪情深又岂在耳鬓厮磨,天伦之乐亦不在朝朝暮暮。正是这种坚韧与柔情并存的性格特征,使得樊锦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感人。

  文化传承与守护是人类的永恒命题,《飞天缘》深刻揭示了这一点。作品通过樊锦诗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和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面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它们、传承它们。飞天作为莫高窟壁画的象征,不仅代表了古代艺术的辉煌,也隐喻了樊锦诗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执着追求。作品通过飞天的忧伤与希望,巧妙地传达了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与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故事内容的感染力和艺术性;通过樊锦诗与飞天之间的抒怀和羁绊,展现了人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纽带不仅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敬畏上,更体现在对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和传承上。正是这种以自己的青春换飞天永生的纽带,使得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文化保护需要科技赋能。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樊锦诗逐渐找到了保护莫高窟的新路径——数字化。她提出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这一大胆的构想不仅具有前瞻性,更体现了她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飞天莫忧愁,飞天莫惆怅,几十年的探索已然照曙光”,随着“数字敦煌”平台的上线,古老的飞天形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对樊锦诗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守护的一次重大突破。数字技术让莫高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千年前的艺术魅力。

  徐州琴书《飞天缘》以徐州方言演唱,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它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飞天缘》以其独特的浓郁乡土气息,讲述着樊锦诗与飞天的故事,传递着深厚的敦煌文化,铭刻下敦煌学者的这份智慧与投入,也将鼓舞后来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