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辞海》上说,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就是说,故事要具有文学性、生动性和能够进行口头讲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传的故事,是边疆特有的民间文学体裁,不同于其它地域传统故事。从西汉开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虽屯垦戍边时断时续,但西域边疆与中央政府的筋脉始终连在一起。这中间,产生过无数戍边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奋斗故事。
戍边故事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衍变
屯垦戍边的故事起源于西汉,自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开始。第一个著名人物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从他那里开始,后经东汉、隋唐、元清,直至1954年新中国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过无数英雄事迹和奋斗故事。众多故事中,有汉家女远嫁乌孙国的故事,有汉朝军队大战匈奴兵的故事,有楼兰国一夜消失的故事,有戍边将士月夜下思念故乡的故事,有繁荣的米兰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随着历代军垦事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丰富,随着历代戍边屯垦文化的茁壮成长而更加多彩。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在兵团创业初期的开荒造田、向亘古荒原要粮要棉的伟大斗争中,产生过许多奇闻趣事和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那些故事在战士们中间广为传播,一直流传到今天,如《沙海老兵的第一次旅行》《三探塔里木》等,都是那时候广泛传播的故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内地支边青年、大城市知识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大批进入兵团,为兵团故事题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饭票的故事》《两公斤肥肉》《从农工到大学生》等,在两千年戍边屯垦的传说故事基础上为兵团故事续写了时代篇章。
兵团故事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兵团人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各类支援边疆建设的人员组建而成。因而,兵团故事具有如下特征:
兵团故事的精神内核延续着两千年戍边屯垦的基因,具有古西域屯戍特征。从西汉开始,中央政府屯戍于西域,两千多年来,这中间发生过许多惊天撼地的事件,产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著名的班超三十六人横绝大漠、三十一年臣服五十国、擒拿疏勒王、楼兰火烧匈奴、和田斩巫师等,一桩桩英雄事迹,撰写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冯嫽等等,她们的悲喜,她们的一生,都值得去挖掘。1876年左宗棠抬着棺材西征,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绝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几行精练表述的文字。历史并不遥远,它珍藏在民间百姓的心中、口中。古西域文化积淀两千多年,是讲好兵团故事的历史基础。
兵团故事具有弘扬兵团精神的特征。兵团这支部队,“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在战争年代,战士们自编自演的战斗诗、战斗快板、战斗故事极大激发了战士们的作战勇气和无畏精神。在兵团创建初期,文化生活主要以连队的自娱自乐为主。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连队开展“五兵活动”(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兵舞兵、兵画兵)。各师团都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这些文艺演出队常年下基层演出,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那时,战士们中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如冰峰五姑娘、塔河五姑娘的故事,就反映了在恶劣自然条件下,战士们不怕吃苦、勇于开拓的大无畏精神。《一把锅铲的故事》讲的是上海知青小两口,炒菜没有锅铲,邻居为他们锻打了一把铁锅铲,他们一用就是几十年,即使退休回到上海,还是舍不得丢弃。因为那里面全是青春年华绽放时期的美好回忆,是艰苦岁月打磨人生品格的宝贵积淀。
说到戍边,马军武夫妇在国境线上升国旗,从黑发升到白发,一天不落。还有守边老人魏德友, 50多年放牧巡边,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我为祖国守边防”的诺言。兵团流行着这样一段诗句:我为边疆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里面史诗般的意义,表达了兵团人对自己及其后代所从事的屯垦戍边事业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在兵团,人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伟大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
兵团故事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征。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兵团在70年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疆各民族文化精华,使兵团文化具有了多民族文化特色。兵团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兵团故事融合了祖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因子。这种文化交融使得包括故事在内的多形式的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相继涌现。这些故事既融汇了五湖四海不同地区民间故事的特点,又吸纳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幽默、粗犷、机智,富有时代气息,为兵团文化增添了新光彩。
兵团故事的当代价值
兵团故事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有着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
兵团故事具有史志价值。故事是口传的历史,它所包含的历史资料及各个时期的生活文化素材,是文献记载中所缺少的,它们更多活跃在职工群众的口头中。兵团故事是职工群众生活经验和知识传承的宝库,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认识,是兵团民间生活的数据库,这对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兵团故事具有娱乐意义。一方面,职工群众在辛勤劳作之后,可以通过故事生动离奇的情节,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充实。例如《西山烽火台》《一根扁担,一声秦腔》等,都是通过新鲜奇妙的情节,讲述各自传奇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当地地名考,也有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还有革命战争题材、垦荒题材以及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诸多不同类型故事。这些故事听来趣味横生,意境深邃悠长,使奋战在劳动一线的职工群众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
兵团故事具有经济促进作用。兵团故事一般以地方性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作为故事的背景,而这些本来就是当地的旅游资源,再给它们赋予人文关怀和神秘色彩,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对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唐王城的由来》《风光之最一万泉》等,都是听一遍就不能忘记的好故事。
兵团故事具有教育意义。一个好故事,可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可以产生对生命价值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兵团故事,更多是讲述革命战争和垦荒岁月的事迹,革命英雄主义和兵团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这条主线就是兵团故事的精髓。它对老一辈兵团人有着重温过往岁月的温馨,对年青一代,让他们在感怀先辈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故事里散发出的博大精神,使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兵团故事能给文学创作提供养分。各个历史时期,民间故事与作家文学创作,都有着密切联系。民间故事先于作家文学出现,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故事就以口头传播方式活跃在人民群众中间。这些故事,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各方面的准备。作家文学出现后,故事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故事,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兵团故事,同样能给兵团作家的创作提供方方面面的素养。老一代兵团作家,已经从兵团故事里汲取了充分的养分;新一代兵团作家,也一定会从兵团故事中得到更多滋养,讲好今天的兵团故事,更好地为兵团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