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N”打造“永不落幕”的基层大舞台
——内蒙古文联构建文艺志愿服务新格局
栏目:新气象
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曙光村“文化村长”李德戈景与呼斯楞在曙光楼和村民、文艺志愿者进行文艺展演

  村歌村舞三句半,自编自演自家事。农民家门口有了自己的文艺队,还触了网、上了电视,农村里往日打麻将的“阵地”逐渐变成了村歌村舞大舞台。结合自己“嘎查(村)”里的新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的村民自发创作的情景剧《三缺一》,生动反映了乡村一改往日赌博酗酒打麻将的陋习,村歌村舞受到村民喜爱,三句半、情景剧引领风尚,乡风文明得到极大提升。

  科右前旗文联主席朱连升告诉记者,近年来科右前旗文艺工作空前活跃,这得益于近年来“文化村长”工作在兴安盟的推广:“最早是‘文化村长’1.0明星版,邀请乌兰图雅、齐峰等全国知名的文艺工作者担任科右前旗‘文化村长’,明星光环为基层文化振兴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到了2.0版,科右前旗文联选派责任心强、有担当的各文艺家协会主席、副主席作为‘文化村长’,一共有30多人;如今又推出了‘文化村长’ 3.0版,大力培养本土文化能人,将‘送文化’转化为‘种文化’,让文化在村里扎下根。”

  乡村振兴,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通过“文化村长”行动的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各级文联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兴安盟让文化扎根在乡村,丰富百姓生活,繁荣基层文艺。同时,“文化村长”组织村民开展村歌录制、村舞排演、MV拍摄、网红地打卡等活动,宣传推广地方旅游产业、非遗文化和农副产品,有力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农副产品热销。

  年近七十的冷凤阁是乌兰浩特市新华村“文化村长”,也是乌兰浩特市吹打音乐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组织村民开展歌咏比赛、秧歌大赛,“没事炕上躺”“墙角晒太阳”的村民逐渐被调动起来成为业余文艺骨干。

  乌兰牧骑声乐演员陈晓龙,任扎赉特旗包德福村“文化村长”,自创村歌、编写快板、排练广场舞和小品等通俗易懂的作品百余件,原创歌曲《唱响新农村》荣获2023中国村歌大赛北部大区赛十佳作品。

  兴安盟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胡振江在成为新艾里嘎查的“文化村长”后,以乡村生活为源泉,邀请村民出镜、担任主角,创作出一系列宣传土特产、展现新村貌的短视频,剧中的标志性口号“兴安岭上兴安盟,胡村长说行肯定行”越传越响。

  除了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文化村长”还带着村民发展乡村产业,挖掘研究特色文化。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京晶到兴安盟对口帮扶期间,被聘为阿力得尔苏木海力森嘎查的“文化村长”,她深入挖掘打造海力森古榆文化,将这座原始的北方小村落打造成“田园牧歌”,带领海力森嘎查规划建设文化旅游项目。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文化村长”让文化进乡村,一村一策,将乡村所“需”与村长所“能”精准匹配,创作村民喜闻乐见的作品,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展示者、分享者。

  六级联动,打造乡村文化新名片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被中国文联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五个试点省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内蒙古文联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推进计划》,创新开展“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乡村文化名片,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村长”正是“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的项目之一。

  从“村歌嘹亮”“为人民而舞”“微笑的力量”,到“画画我们村的‘明星’”“赋雅乡村”“名家为你写家训”“夸夸身边的好典型”“我与名家唱大戏”“书写我们的美好生活”,从2020年开始,内蒙古文联先期确定了9个项目,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个市及所辖81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内容涵盖音乐、舞蹈、摄影、美术、曲艺等各艺术门类。

  2022年以来,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内蒙古文联在自治区全面推开“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在尊重基层群众意愿、遵循本地文艺优势的基础上,指导全区有意愿的村从九个项目中自行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通过中国文联、自治区文联、盟市文联、旗县文联、乡镇文联、村(社区)文化站“六级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文艺家和基层文艺爱好者共同实施,构建起专业与业余、统一与多样相辅相成的文艺志愿服务格局。

  专家指导,让群众“唱主角”

  “农民主体、专家指导”是“9+N”的突出特色。内蒙古文联主推“文艺+身边人”“文艺+身边事”新模式,力求找准文艺创作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其中,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唱主角”。

  在推动“村歌嘹亮”项目过程中,尝试让更多当地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挑大梁,文联组织音乐家负责专业指导和打磨提升,共同完成“村歌”创作,既保证专业水平,又符合当地老百姓音乐审美。

  “画画我们村的‘明星’”将画笔投向村里的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精巴媳妇”等,打破艺术与百姓间的距离,使更多身边的优秀基层典型成为艺术家们的表现对象、成为百姓们的学习榜样。

  “夸夸身边的好典型”更是将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乌力格尔、相声、快板等曲艺形式表现出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移风易俗。

  在各项工作中,“村歌嘹亮”项目得到中国文联的充分认可,2022年作为全国文联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由此延伸的“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得到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提升为全国性活动加以开展。2023年9月,在内蒙古启动了“村歌嘹亮”首届“全国村歌大擂台”。2024年6月,在兴安盟最高艺术殿堂乌兰牧骑宫,“‘村歌嘹亮’ 2024内蒙古村歌大擂台”盛大上演,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20首承载着村史、村情、村风的原创村歌闪亮登场,唱响了村歌乐民、村歌富民、村歌润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因地制宜,形成百花齐放的“9+N”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在“9+N”的九个项目以外,内蒙古文联积极鼓励各级文联组织结合基层实际策划开展特色活动,推出了“文化村长”“我当文艺队长”“我向大师学技艺”“点亮美好‘夜’生活”“我和网红同带货”等一批活动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9+N”模式。

  兴安盟新华村是一个由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白宏说,“文化村长”的到来,让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乐融融。新华村70多岁的村民王秀杰,之前不敢想村里能有村歌,更不敢想自己会站上舞台唱村歌,歌里写的是自己的家乡,和老姐妹们一起唱起来感觉格外亲切。

  包头市固阳县打造的“拉话话”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动员百余名文艺工作者不定期、常态化,以走村入户拉家常的方式,与农村空巢老人和困难群众说说家常、谈谈困难,引导他们通过文艺的形式排解心中烦愁,度过闲暇时光,形成了团结、友善、互助的社会风气。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成立红秀剪纸艺术合作社,开办剪纸艺术讲堂,使剪纸这项非遗文化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产业,带动当地就业近百人。

  巴彦淖尔市文联以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为抓手,评选推出特色旅游纪念品,命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师,带动民间手工艺人增收,共培育15家企业, 20家个体工商户,带动200余人就业……

  内蒙古文联根据各地“土质”,播撒文艺“种子”,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一村一策”“一地一品”,并以“精准对接、人岗相适、就近就便”为原则,将基层的“需”与文艺家的“能”精准匹配,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由画村民、拍村民、唱村民逐步转变为村民画、村民拍、村民唱,内蒙古各级文联将短期的采风创作转化为长期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志愿服务。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家长理短少了,邻里和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文艺工作者在基层体验生活、采风创作、艺术辅导的过程中,向山乡汲取灵感,向生活积累素材,也创作推出了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文艺为载体,内蒙古文联“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改“单向传导”为“双向奔赴”,发动农牧民作为活动的“主角”,推动文艺家和基层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文化产业带头人“结对子”,为基层打造了留得下的文艺队伍,创建了“永不落幕”的基层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