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一座县城的文学时间
栏目:聚焦
作者:邓仕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纵观沅陵文学发展的时间里程表,不难发现,博大厚重的山水人文是沅陵文学创作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和独有的文学创作土壤是沅陵文学越走越远的坚实根基。

  深厚的人文土壤涵养文学生态

  一个地域的文学时间总是与它的文学生态紧密相关,虽然,涵养文学生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沅陵,从文化符号上来说,由于位处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之地,在意识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性格等方面独具一格,呈现出独有的多元的沅陵地域文化特征。沅陵历来是一块文化圣地,历史悠久,文韵醇厚。自善卷居中华书山二酉洞中传《龙书》,教化乡民,文化的种子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萌芽。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也典出于此,二酉藏书洞就此成为天下圣迹,黄庭坚在二酉山写下“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的诗句。又有王阳明西辞东归,寓留沅陵虎溪山麓的大唐龙兴讲寺,授致良知之说月余,千余人切琢正学,文风文气蔚然深秀。

  深耕的砥砺传承扩张创作内驱

  沅陵,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第二故乡,是国画大师黄永玉笔下的“东方金字塔”,是史学家林河典藏里的一部中国通史。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这片土地滋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先后有周立波、闻一多、金庸、梁思成、林徽因、龙彼德、向本贵等众多仁人志士在此绽放出人杰的光芒、精英的芬芳。

  近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学事业的发展,坚持把“出人才、出作品”作为沅陵文学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着力培植沅陵文学创作场域,形成浓厚文学氛围。仅2023年,沅陵就举办“长河如诗:沅陵的文学乡愁”沈从文文学交流研讨会暨《散文海外版》创刊三十周年庆祝活动、市作代会暨《民族文学》文学交流活动等,为沅陵作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以及作品发表的机会。二是着力扶持实力作家,勾勒沅陵文学时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资出版了《沅陵文学优秀作品选散文卷》《只此沅陵》以及周万水的散文集《白鸟飞过河流》和张远文的散文集《河流在人间》,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自2013年至2023年,沅陵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县委县政府设置“沅陵县文学艺术奖”,5年来,为200余件作品兑现奖励,40人获省级及以上会员创作补贴,总金额达52.5万元。三是着力打造沅陵生态文化,构筑新质文化。历年来,作家们坚守人民立场,以高昂的激情、生动的笔触,讴歌社会进步,用文学记录乡村发展和变化,创作了许多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新篇章,比如周万水的扶贫散文《提茶坪旧事》、戴小雨的乡村散文《山雀娘飞过溪涧》,张远文的生态散文《白河之上》等。大力发展网络文学,赵明进的长篇网络小说《斗战胜佛》签约掌阅文化,《大明悬案》在今日头条创作字数超过107万字;《国宝迷城》改编成48集广播连续剧,已在酷狗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上线。

  活动的持续开展葆守创作势头

  2021年以来由《湖南文学》杂志社在沅陵成立了“全国优秀文学期刊借阅室”,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及《教师文学》杂志社在沅陵官庄镇建立了“教师文学创作基地”,先后邀请《湖南文学》《湘江文艺》《散文海外版》等编辑来沅陵采风,通过现场改稿、现场讲课、现场提问的方式提高作家的写作能力。先后有4人参加鲁迅文学院、10人参加毛泽东文学院作家班培训。沅陵作家群目前有中国作协会员6人、省作协会员17人、市作协会员55人、文学社团4个、文学刊物4种。良好的社会反响观照文学星空一个地方,总是先有文化土壤,后有文化,在某种文化产生后,又会成为催生新质文化的土壤。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深感沅陵是一个文学与沅水双向奔赴的文化宝地与福地:“王阳明在此讲学,林则徐在此挥毫,张学良在此垂钓,林徽因在此流连,闻一多在此思考,厉以宁在此读书。中华书山从此起,学富五车出典处,最是沈从文将这里当作故乡,在这里用文字构筑起精神的‘希腊小庙’,供奉的是与自然相融、和山水同体、天真未凿、单纯庄严的人性文明。沅陵,它影响的声线超过铁岭,在文学史上的地平线不输于秦岭,生命线铭刻在人们朝圣般的心灵!”

  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如此评价:“沅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既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圣地,也是青蓝相继、弦歌不辍的文学高地。进入新时期以来,广大沅陵作家倾情于斯、感悟于斯、深耕于斯,创作出了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优秀作品,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沅陵文学现象’。沅陵是‘文学湘军’中的一支劲旅,也是湖南文学版图中的重镇。”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以文学的笔触,为时代存真,为人民放歌,是每一个写作者的文学自觉与使命担当。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之一就是“新”,而文化是新质生产力背后无形的力量,这就要求沅陵的每一个写作者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用作品说话,让文学深入读者内心,写出更多具有“新时代文学”内涵的好作品,呈现出沅陵更加迷人的文学图景与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