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上空间讲好民间文艺故事
栏目:新作为
作者:陈雨禾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23日至27日,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文艺两新人才培训班在江苏宜兴举行。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生活逐渐碎片化的趋势下,如何充分利用线上空间,讲好属于新时代的民间文艺故事,成为讨论的话题与探究的热点。

  在授课教学环节中,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人工智能对于民间文艺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机遇、挑战,探讨民间文艺线上传播的新形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生活中的空间距离与不确定性,“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情形因为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会再发生,“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因为微信与朋友圈的实时呈现,老友见面也不再会有这样的感慨。

  于是,在新时代推广民间文艺,更需要强调其背后的故事。以蓝染为例,手艺人希望能够将作品与记忆相连接,让其真正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在喜洲古城,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蓝染工艺,染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衣服。蓝染课程与蓝染绘本馆,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能够通过最适合的方式,了解蓝染工艺的精妙之处。创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让人联想到喜洲院落里,爷爷奶奶闭目养神,感受老院子飘来的花香的场景,联想到“坐于四季之窗,望尽喜洲田园”的诗意。“传统工艺并不保守,当工艺作为滋润人们生活的道具而具备了现实性时,新的传统便诞生了。”陈劲松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民协理事邱春林在授课时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宜兴历史文化悠久,尤其以紫砂壶制作技艺闻名中外。作为年轻一代的紫砂手艺人,酉堂品牌创始人沙帛羽将视线瞄准了年轻化的紫砂产品,抖音与小红书成为了推广的“主阵地”。在沙帛羽看来,传统紫砂注重泥料、做工、气韵,酉堂的作品则更倾向于装饰性,价格也更亲民。沙帛羽认为,产品只有真正来到消费者身边,才能够发挥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如今年轻人面对着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将喝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希望酉堂紫砂作为他们入门初期的茶器,能够在丰富朋友圈内容的同时,丰富年轻人的生活。

  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郑嘉诚在分享中谈道,作为工艺美术大师的孩子,自己在同龄人当中最早涉及直播与微拍堂,尝试在线上平台推广寿山石雕。郑嘉诚认为互联网传播是贴近市场的传播方式,大师的生活分享能够有效拉近手艺人与受众的距离。其中,郑嘉诚最欣赏青藤玉舍创始人崔磊的分享内容,通过抖音账号呈现玉雕作品的细节与制作过程。视频中讲述了关公的美髯如何变得飘逸、珊瑚树如何在材料与技艺的双重加持下诞生。大师对于生活与作品的分享,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玉雕工艺,读懂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和历史。

  在线上传播成为主流的背景下,我们依旧需要关注民间文艺诞生的土壤,关注中国的乡村。邱春林谈道,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是中国广袤的乡村,需要大量有乡愁、有文化、有情怀、有发展格局、有美学视野的手艺人参与其中。民间文艺当中应当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责任、智慧、节制的生活方式。这与《箭塔村故事集》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卢树盈的想法不谋而合,卢树盈认为乡村需要文化,需要更多图书馆、博物馆,需要更好的文化氛围,需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童话、色彩,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科技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为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更多可能性。民间文艺应当与乡土环境同步开放、共同进步,通过创造新生活美学的方式,让审美活动变得日常生活化。通过线上空间讲好民间文艺故事,推动新时代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则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用尝试与创新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