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大爱无边
——歌曲《云水潇湘》析评
栏目:视点
作者:杨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作曲家何沐阳作词作曲的《云水潇湘》,简单而寓意深刻、旋律优美且朗朗上口、演唱朴实无华,是近年来流行音乐中的佳作。

  寓意深刻的歌词

  简单的白描、深远的意境。词作者基于对家乡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通过提炼与概括,用春雨、江水、竹叶、芙蓉、鱼米之乡,简单的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的景象。接下来源自《离骚》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是对前文故乡的回应,更是经历无数坎坷之后对生命回归本真的向往。接着以湖湘文化的传说与实景为基础而构思创造出来的带有韵律的影像画面,好似电影的时空转换。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得到美好的视觉享受:神农、桃花源、武陵、凤凰、湘江、衡山、洞庭,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手法,使得“云水潇湘”的艺术形象更生动可感。最后点题:永生永世不能忘,将全曲着眼点落在对家乡的怀念上。上述潇湘景色意象符号,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描述与罗列,但每一个意象背后却寄托了词作者对家乡的无尽眷念之情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简单而直白的语言所形成的文学张力,在平实中铸就了庄严的情感。

  巧用经典,志存高远。对典故与经典作品等传统文化的化用,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作品常用的手段。词中:求索、神农、桃花源、岳阳楼、红遍、竞自由,都有深邃的文化内涵。《离骚》中的“求索”是湖湘文化的高境界;“神农、蚩尤”是华夏文明的先祖;“桃花源”是中国文人出世哲学的理想家园;“岳阳楼”是中华民族心忧天下入世哲学的精神图腾;“红遍、竞自由”是毛泽东主席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与格局的真实写照。作者将这些穿越时空、融入华夏文明血液的,或经典或传说的诸多元素加以糅合,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时空维度。歌词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境都在相关语境中产生,让欣赏者得到了艺术审美上的共识和精神上的熏陶。

  立足小我,成就大爱。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以及大众情感的表达。文艺作品不能“只写一己悲欢”,何沐阳的歌词通过文学手法巧妙地将个人与大众的情感追求进行融合,歌词:想我的念我的云水潇湘,永生永世不能忘。正常的语序理解当是:我想的、我念的云水潇湘,(我)永生永世不能忘。这种表达,只是仅仅将个人的情感表达出来。但作者通过语义的模糊性,将物(云水潇湘)、我进行主体转换,就有了:云水潇湘想我念我。这种语言表达,语义内涵从小我的情绪感受上升到了人间大爱。外延从个人感受扩展到每一个听众的感受。情感空间扩张了,文学张力更强了。语句倒装形成的拟人化情感,构成了更清晰的双向奔赴,呼应更浓烈、想象空间更广阔、词义表达更深刻、文学意境更深远。

  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凸显中国传统文化。整个作品抒情性较强,旋律平稳,最大的跳进在副歌部分次高潮处的一个六度跳。给人如昆曲水磨腔般雍容华贵之感,情绪内敛,宁静中凸显音乐的张力。其次,旋律构造上基本采用中国传统音乐“方整性”句法结构,几处非方整性结构,使乐句之间衔接更加自然流畅。在方整中打破平衡,平稳中不失灵动,在“和同”中推动了音乐语言的统一性与对比性。

  词、曲的高度契合。歌曲创作一般是词情决定曲情。歌词“想我的,念我的云水潇湘”是全曲最让人心动的一句。首先是词的意境很美,这一句的情感重心落在了“念”字上;节奏上,用了一拍半的时值,且带有切分节奏;旋律上,用了“sol、la、sol”三个音,将“念”的情感复杂性生动地表达出来。全曲旋律写作特点字多腔少,大多一字一音。作曲家在此处进行了设计与构思,一个“念”字,通过时值、切分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给人一种低回婉转、千媚百生之感。

  传统音乐的后现代拼贴运用。“拼贴”是后现代主义的常用技法,初听全曲,京剧青衣的演唱让人耳目一新,一句“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全曲的精神气质所在;旋律,则来自湖南花鼓戏比古调的过门音乐。经作曲家的精心安排,旋律与歌词的“拼贴”运用完美地与全曲融为一体。传统文化的后现代展示,使音乐的现代感更强。

  整首作品从歌词、音乐到编配,所呈现的自然清新之感让人如沐春风。全曲情绪落在“念”上,饱含作曲家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的同时,也有对生命命题的追问与思考,将“念”所要表达的情感上升到人类命运的层面。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