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海报
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一本1688年首版的《论语导读》法文版作为国礼,赠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这部《论语导读》原著目前仅存两本,非常珍贵,其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重要启发。
中法交流的序幕正是在1688年拉开。这一年,为了开拓海外事业,探索解锁更多东方的未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大国,亲自给素未谋面的中国皇帝康熙写了一封信。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大清帝国,康熙皇帝决定开放海禁,设立粤、闽、浙、江四个通商口岸,开启对外贸易与交流。尽管路易十四的这封信并没有送达康熙手中,但通过彼此间的信使互动和多方位沟通,开启了一段彼时两国间真诚、紧密、深刻的全球交流史。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领衔制作的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巧妙地选取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这一历史节点,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细腻的影像传达再现了300多年前东西方大国间在科技、商贸、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互动往来。影片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刻板印象,以“国王的数学家们”的在华经历尤其是白晋作为中法交流使者贯穿全剧,讲述了《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安菲特利特号航行对两国商贸的促进、孔子的仁爱平等观念对伏尔泰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展现了中法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实证了人类文明打破界限所实现的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流动。
从一张地图窥见世界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在造访中山大学演讲时特别提及法国第一艘抵达广州的安菲特利特号商船,“搭载的不是士兵、商人或是其他人,而是数学家。友谊是通过知识和科学联结起来的,因此,我们的友谊才能长久”。一如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中所言,西方科学在清初的推广普及,得益于对几何、天文、制药、地理乃至音乐都怀有浓烈兴趣的康熙。
作为清朝最有远见与谋略的一代帝王,康熙深刻明白自然科学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巨大功用,农业、水利、军事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因此,当勤学善思、胸怀治理国家雄心大略的康熙遇上路易十四的使者、勤勉博学的耶稣会会士白晋时,相差三岁的两人便结下了超越一般君臣之间的深厚友谊。白晋、张诚等传教士不仅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知识引入中国,协助清朝修订历法,更直接参与了《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他们的参与带来了欧洲测绘方法和测绘工具,促进地理学层面的国际交流,通过十年来与中国官员、科学家的共同潜心绘制,为康熙呈送上一张专业精确的《皇舆全览图》。这张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绘有经纬线的地图,范围涉及1100万平方公里,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南至崖州,并第一次在西藏边境标注出珠穆朗玛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版图。
影片对地图的故事用墨至深,地图上以国界所划分的“领土”标志了一种并非仅仅属于地理的政治范围。地图上的空间还关涉到描述者的位置、距离、方位以及历史观念等对空间人为地转化。中国古代地图有所谓《舆地》之名,实际指的是“舟车所至”范围,不过古代舟车所致有限,足迹所到空间之外,人们就不免要进入推测和想象。因地图标识模糊,在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时,康熙吃过大亏。一幅完整的中国全境地图的重要性对于文治武功、一统大清的康熙而言,毋庸置疑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对于远方的路易十四而言,关于未知东方的地理探索,也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法国科学家们绘制的中国地图也被完整地带回法国,使得路易十四所热切期待的全球版图中东方未知与空白得以完补。地理学有着历史性、空间性、社会性的维度,地图的地理想象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政治和文明的想象。
从器物商贸到思想传递
《康熙与路易十四》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地球上某个时间节点两个国家间具体的交往细节,还通过这些互动交流揭示出人类是如何在不断地交往中形成共同认可的规则。古代中国由于交通困难、汉文化传统的强大,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仍然习惯地以自我为中心,想象出一个处在天下之中的“中国” 。自晚明西方来客逐渐进入东方以来,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世界以及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无论是西学中源还是西风东渐,都是中国重新认识世界中的自我。
影片中,安菲特利特号作为法国首艘来华商船,带来了许多异域奇珍。随后,珐琅、玻璃镜等舶来品出现在中国皇宫及民间。康熙还命内务府设立珐琅处,将欧洲珐琅工艺与中国制瓷结合,烧出珐琅彩瓷。同时,精美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法国,一场由巴黎开始引发的“中国热”不久便席卷法国全国上下。甚至在18世纪的新年宫廷舞会上,路易十四穿着丝绣的中式锦袍,被一顶中式小轿抬入大厅,可见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东西方交往中,器物往往首先成为连接双方文化的桥梁。当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贵族的餐台上,当中国元素成为法国皇家用品上最时尚闪亮的内容,当高岭土的制瓷技术传入欧洲,当马丁漆仿制出欧洲风格的漆器家具,均已揭示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而商贸背后的文化渗透与认同,为中法后续更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奠定了基础。在白晋出使中国12年后回到法国时,他给路易十四带回了22部共300多册中国典籍,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本草纲目》等,成为皇家图书馆的首批中文文献。白晋向路易十四和法国人描述了他所知的康熙,是一位爱好科学与文化的足以和太阳王并肩的英明东方君主,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白晋随安菲特利特号在广州停留期间出席了不少中国宴会,他对中国酒桌礼仪中的“请请”记忆深刻。没想到,“请请”(chin-chin)激起了法国贵族的模仿热潮,随后成为了皇家用餐礼仪中的祝酒词。
影片拾遗补缺了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许多个小故事。精通中文、法文的中国人黄嘉略定居法国,从事翻译工作,著录中法词典。为此很多迫切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法国人登门拜访,其中包括至少6次登门的孟德斯鸠。天主教徒沈福宗向路易十四献上了拉丁文版的《中国哲贤孔子》,把儒家思想带到欧洲,引发了知识界对这个东方大国的强烈好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法国杰出的作家雨果都曾从中国儒家典籍中获取思想火花。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多次被写进法国宪法。
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是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而拍摄的鸿篇大制,是一种使用非虚构方式来叙事的影片样式,因此全片对历史细节处理极为严谨,史料展示、旁白介绍、专家访谈,抽丝剥茧,解读深刻,堪称历史教科书。片中利用特效加持,再现了安菲特利特号商船披荆斩棘,在惊涛骇浪中远航,清代黄埔港和广州街市的繁华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由演员演绎的情景部分,演员表演富有层次,有强烈的代入感。
可贵的是,在对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该片能敏感捕捉到文化的差异,融洽巧妙地处理了历史视角不同带来的间隙,展现出影片跨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传播的可能。从文明角度来看,我们会意识到世界是联系的,文化是多元的,文明是一体的。影片的全球史视野,是让人了解今天的文明,是全球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影片穿越时岁烟尘,真切传达出: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从来都不是默然的两相遥望,而是怀揣真诚、情感真切、态度真挚的交流互鉴。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