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文联成立75周年记
栏目:新气象
作者:孙建伟 刘润才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哈尔滨市文联成立75周年。75年来,哈尔滨市文联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承继“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团结引领广大作家艺术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力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抒写文艺工作壮美篇章。

  向北出发

  1945年,抗战胜利。

  鉴于东北战略重要性,中央决定派遣大批干部赴东北开展工作。从1945年8月15日到11月底,中央从延安以及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山东、华中等地调派到东北的干部队伍达17批之多,人数10万多人。1945年9月2日,吕骥、舒群、田方等率领几十人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离开延安,奔赴东北解放区。这支文艺队伍包含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表演等文艺骨干。1946年7月29日,哈尔滨市音乐联合会在中苏友好协会青年俱乐部欢迎解放区来哈的音乐家吕骥、向隅,戏剧家张庚、舒非、水华等。据《东北日报》报道,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来哈的著名音乐家与本市音乐界王一丁、何士德、任宏等成立了“新歌曲社”,并于8月15日出刊《新歌曲》第一期。

  为了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剥削制度,让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党号召在东北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当时来到东北的作家艺术家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广阔的农村参加土地改革。作家艺术家们认为,这是投身农村火热斗争的大好机会,可以从斗争和工作实践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积极创作为新中国历史作见证的文艺作品。大家打起铺盖卷,背上简单行囊,到农村去,做农民的知心朋友,迅速选择自己的工作重点沉下去,和工农兵结合蔚然成风。其中到哈尔滨尚志县元宝区当区委书记的作家周立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封建统治、消灭剥削制度、彻底翻身得解放的史诗作品。这部小说1948年首先在哈尔滨发表,荣获苏联斯大林文学奖。当时,作为记录革命历史的新闻摄影活动也十分活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来到哈尔滨的一些著名音乐家、美术家们,也创作了许多支援前线、拥军优属、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歌曲和漫画作品,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黑土生花

  1946年6月1日,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正式成立。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准确把握时机,决定召开文艺工作会议。同年深秋第一次文艺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大家热情高涨,兴奋地讲述自己所在地区的尖锐斗争和多彩生活,抒发自己与群众共同工作和生活中所触发的创作灵感。会议一致决定要办个综合性的文艺刊物,让作家艺术家有块用武之地,并且可为不久将要成立的东北文协做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准备,1946年10月19日,中华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筹备会在哈尔滨召开。萧军、舒群、金人、罗烽、草明、白朗、华君武、王一丁、陈振球等17人为筹备会常委,中华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在哈尔滨成立。1946年11月25日,《东北文艺》在哈尔滨创刊。《东北文艺》提倡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用火热的实践教育鼓舞人民。当时为刊物写稿的作家有周立波、赵树理、沫南、罗烽、公木、萧军、塞克、舒群、白朗、严文井、刘白羽、西虹、周杰夫、范政、史松北、张东川等;音乐家有吕冀、丁洪、向隅、张棣昌、苏扬、陈紫、王一丁;美术家有华君武、朱丹、铸夫、张仃、张望等。 《东北文艺》在当时起到了团结东北文艺界的巨大作用,刊物的创办对后来东北文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年12月,中华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在哈尔滨道里区中国九道街东北人民剧院(东北电影院)首演《逼上梁山》。1947年5月4日,作家萧军主办的《文化报》(五日刊)在哈市创刊。

  笃行致远

  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为革命文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在哈尔滨召开东北解放区党的文艺工作者工作会议。会上,刘白羽、张庚、袁木之、朱丹、向隅等先后作了发言。同年5月,驻扎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宣传队改名,成立东北文协文艺工作团,团长张凡夫,副团长陈沙,指导员由沙青担任(沙青系哈尔滨市文联原副主席)。7月1日,东北文协在哈尔滨创立了东北文协评剧工作团。次日,东北文协主办的《文学战线》杂志创刊,周立波担任主编。这些文艺团体、文学刊物的创办,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鼓舞了发展生产的热情。1948年9月9日,《东北日报》报道,中共哈尔滨特别市委宣传部邀请在哈的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讨论如何加强文艺工作的问题。市委书记张平化在会上号召文艺工作者把毛主席的文艺政策思想具体化,并且要求文艺工作加强组织性和计划性,把全市文艺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

  1948年11月,经过辽沈战役,沈阳解放,东北文协移驻沈阳。根据工作需要,11月21日,中共哈尔滨特别市委宣传部与哈尔滨日报社联合召开全市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研究在中苏友好协会文化部的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市文艺工作者协会筹委会。12月17日,哈尔滨市文艺工作者协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市文艺协会正式定名为“哈尔滨特别市文艺工作者协会”,隶属东北文艺协会。同月19日,市委批准中苏友协、哈尔滨市文协合署办公,陈振球任党组书记,李俊夫、黄若暾任党组成员。1949年1月14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与市文协筹委会发起设立“民主选举运动文艺创作基金”。1949年1月22日,哈尔滨市文协筹委会在兆麟电影院举行哈尔滨特别市文艺工作者协会(即市文联的前身,哈尔滨特别市文艺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是紧随东北文协之后,在全国最先成立的文艺工作者协会组织)成立大会,陈振球、李文涛、闻功、王一丁等21人为执委。大会推选郑依平为主任,陈振球为副主任。

  1949年2月20日,哈尔滨市文协举行第一次执委会,提出今后工作计划草案,推选李俊夫、陈振球为正副主任,闻功、黄若暾、王一丁、陶然、罗明哲为常委。之后根据工作需要,市委决定将市文协与市中苏友好协会分开。6月,哈尔滨市文协改称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哈尔滨市文联,隶属中共哈尔滨市委),不久,又与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文化部合署办公,但仍保留哈尔滨市文联名义,市文联主任郑依平,副主任陈振球、陶然。陈振球任党支部书记,王志超任副书记,受市委机关党委第六总支领导。

  1949年10月23日,哈尔滨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和音乐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唐景阳、陈克为文学工作者协会正副主任,关沫南、李开北、陈臻、王和、支援为常委;王一丁、于世州、杨仲、孙音、王波、刘忠等19人为音协执委。同日,哈尔滨市美术协会筹委会举行会议,选出高昆、沈毅、刘道奇等13人为筹委会委员。1950年2月5日,哈尔滨市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选出牛乃文、沈毅、高昆、刘砚、冯香生、周家声、李俊伯等15名执委与2名候补执委。1952年6月14日经哈尔滨市委组织部批准,市文联内设机构为创作研究部、编辑出版部、秘书室。1954年12月,哈尔滨市文联在市图书馆举行全市文艺工作者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市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及其主任、副主任。1963年8月26日,哈尔滨市文联举行一届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会议选举牛乃文为市文联主任。

  纵观哈尔滨市文联成立的75年,一代接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深植根于哈尔滨这片沃土,用他们的艰苦、辛苦、清苦和对艺术的理想坚守,结出了丰硕的文艺成果。这些骄人的文艺业绩,无不凝聚着哈尔滨全市各级文联组织、文艺家协会、文艺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付出。正是由于他们的艺术坚守和不懈努力,在新中国文学艺术百花园里锻造出哈尔滨市文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信念,“胸中有大义,艺中有乾坤”的追求,“甘于寂寞,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凝结成了哈尔滨市各级文联组织、文艺家协会、文艺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秉承的文艺基因和文艺品格,并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