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文联“13456”模式——
一条镇级文联的发展之路
栏目:新作为
作者:黔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有着600多年屯堡文化历史的积淀,是贵州西路花灯的发祥地,“村村有花灯,寨寨有地戏,村村寨寨都有队伍”是马官镇文艺事业的真实写照,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屯堡文化奇葩”称号。马官镇文联成立于2009年11月,是较早成立的乡镇级文联之一。马官镇文联自成立后,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走村串寨,用真实的行动扎根基层,探索出了“13456”模式,为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了新的经验。

  “1”即一支专业文化团队。马官镇文联成立后,将全镇各村文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于2010年组建了马官花灯演艺集团,注册成立了马官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文艺家协会+合作社(演出团队)+演员”的形式,扶助各村文艺团队,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创作文艺精品,在全镇范围内培养了500多人的民间文化艺术队伍,签约演出队伍11支,演员173名,支持成立乡村文化演艺团队和民间手工作坊28家,带动当地花灯演艺、面具雕刻、民间扎灯、书画交易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即三联行动强基础。马官镇文联发挥文化优势,大力开展“文化联村、花灯联情、党建联心”的“三联”行动,党委领导、文联搭台、企业唱戏,实现“以文扶农、以文促农、以文富农”的目标,做到全镇“文化WIFI”全覆盖,搭建起党员干部群众“连心桥”。通过开展义务书写春联、乡村故事会等送文化、种文化的形式,马官镇文联广泛联系服务群众,与群众在享受文化成果中增进感情。

  “4”即四大平台拓市场。马官镇文联与公司联动,借力厦门、深圳、西安和北京四大文化产业创意博览(交易)会平台,拓展文化文艺市场。公司率领团队,带着产品(文化演艺节目和文化创意产品)通过高端的文产博览交易平台扩大市场,了解文化前沿发展,在与其他地区交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增强了马官镇文联的创新理念和发展动力,为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思路和市场保障。

  “5”即五个载体助发展。为抓实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马官镇文联选派各协会文化志愿者到村开展工作,担任“文艺村主任”,围绕“五个一”抓实文化联村发展工作。一是建好一支乡村宣传文化队伍。文化志愿者到村后积极动员文化爱好者加入文艺队伍。二是育好一批乡土文艺人才。文化志愿者对各村的乡土文艺人才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分期分批安排乡土文艺人才参加培训,并联系文化专家到各村集中培训,提升乡土文艺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演能力。三是唱好一支乡愁特色文化歌曲。文化志愿者入村后全面调查村情,准确掌握风土人情和村寨特点,为“一村一歌”的创作做好充分准备,创作完成后教授村民人人会唱。四是办好一份乡风文明文化简报。文化志愿者对各村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并形成简报上报。五是演好一台乡音正气文化大戏。文化志愿者将在所联系的村精心排练节目,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让节目成为各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

  “6”即六类人群助增收。马官镇文联主动投入到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来:对缺劳力家庭,以“能力素质提高”作为帮扶的着力点,以家庭作坊为单位,把帮扶点建到群众家里;对缺资金家庭,马官镇文联与公司携手,把生产文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送到帮扶点,作坊以“代加工”的形式完成公司所下订单;对缺技术家庭,马官镇文联与公司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对因病困难家庭,以“文化精准帮扶”模式,对他们在生活引导、生活救助、产业带动上进行帮扶;对因学困难家庭,公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吸纳加入演艺队伍,让他们成为村里正能量宣扬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对因灾困难家庭,马官镇文联积极为其寻找发展机遇,让其尽快就业。马官镇文联还大力实施“马堡农民艺术团花灯演艺传承基地”项目,让老百姓在文艺展演展示中得实惠。

  多年来,马官镇文联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助推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文产扶贫”项目,助力贫困家庭脱贫,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积极发展订单产业,演出总收入达60余万元;与龙宫、格凸河等景区达成工艺品及旅游特色食品订购意向,带动了下坝面条、山脚手工灯笼、玉堡工艺斗篷、普定书画作品等生产,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二是引领乡风文明。以“发展农村文艺,繁荣花灯事业,打造花灯之乡艺术品牌”为目标,创作了大量反映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党风廉政、婚育新风、治理滥办酒席等内容的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增强了老百姓建设和美乡村的信心。三是构建社会和谐。以开展“文军扶贫”活动为载体,通过雅俗共赏、乐于接受的文艺演出、作品展示,打造了一场场互动交融的文化盛宴。接地气的“舞台效应”,吸引全县人民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唱大戏、玩花灯,在一唱一跳中增进了邻里团结,营造了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