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
作者:黄玉立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审美追求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在为艺术设计人才就业创业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是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的主要阵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手段,将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帮助学生养成“双创”素养,是当前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完善课程体系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双创”型人才的培育,需要主动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和合作的特点,以“宝石+”实验室和“校中厂”为平台,辅以宝石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和数十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综合和深入的教育体验,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更新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就业市场与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实现由教育灌输到教育服务的转变,构建必修为主、多门选修课程并存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成立“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对现有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完善课程设置,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实训课等在内的多模块、多层次的通识课、选修课、校本课程。同时,合理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学时和比例,完善课程内容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之间的互通融合。

  此外,高校应依托教研室,编订或引进配套课辅材料,包括讲义、教材、大纲等。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服装色彩、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工艺学、结构打版等,编写《服装工艺基础》《服装工业制版》等相关教材。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尝试构建集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为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落实项目化课程,将专业理论、操作技能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把人才培养工作“做深做实”。加强与同类设计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组织策划并共同开发专业交流客户层,夯实“双创”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

  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提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优秀的师资队伍除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聘请企业专家人才进校讲座、授课,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要具备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为提升本校“双创”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一方面,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应重视人才引进,制定实施专项人才引进办法,围绕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引进规模和数量,规范人才引进流程、提升人才福利待遇,着力打造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可引进一批业界精英、专家学者、设计和创作团队等,担任特聘教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等,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持。

  另一方面,高校应创新人才培育办法,采取分类培育、分类遴选、分类发展和分类考核等,促进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落实常态化培育机制,强化对“双创”教师团队学科基础、学科前沿、专业热点、数字素养等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交流研学、知识讲座、观摩学习和技能比拼等活动,保障教师团队的专业性。此外,可构建“校企共同体” ,高校应积极对接实践企业,做好教师顶岗培训工作,定期选拔一批教师前往服装企业交流学习、实践锻炼,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设计理念,准确了解企业一线需求。企业也要定期选派专人到学校参与课程讲授、学校考察交流等,构建学校导师和校外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减少就业创业缓冲难度,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构建支持体系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持、经费支持和制度支持。一方面,设置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借助政策帮扶、产教融合、社会支持、科研项目补助等手段,获取一定资金以反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完善平台支持。加强校企洽谈合作,建设专门的工艺实训室、立体剪裁实训室、打版实训室、印染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落实实习见习、交流研学、艺术采风机制,鼓励学生前往企业、社区进行创业锻炼,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服装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推动大学生在实践平台的锻炼中提升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可推出“零点起飞”服装与服饰设计作品教学成果展、大学生服装设计展演等活动平台,激励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

  此外,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为有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支撑。将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竞赛成绩与教师的评优评奖、职位晋升等挂钩,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启动一批创新创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气氛。在此基础上,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学分奖励机制,鼓励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将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果、见习实习表现等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中,努力提升本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作者系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四链融合”机制融入地方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ZJY1682)、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产业学院背景下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Wyjg2022A0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