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与路径
作者:孟华英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学习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项技能,它可以帮助学生长阅历、长知识、认识世界,可以促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审美修养,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把钥匙。</p>
<p>  现在基础学段,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受限于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采取刻板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只停留在课堂上,无法转化成真正的学习能力。另一个原因在于,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陷入“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困局,为完成任务而学,而不是真正地感兴趣地学。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开展好阅读教学。</p>
<p><strong>  以艺术视角开展情境化教学</strong></p>
<p>  当下,一些学生在阅读方面往往只是追求达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学生进行了大量阅读,但阅读能力并没有较大提升。其原因在于过于注重泛读而忽视精读,泛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但精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认真读一篇文章、读懂一篇文章,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p>
<p>  要想把阅读教学做深做透,一个方法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文中的意境,把人物、事件、事物置于整体环境之中,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文章,用艺术的视角来开展好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阅读教学和学习中,不能只一味地注重阅读的功能性或实用性,追求答案的正确、完整和准确。如果这样,就好比是用庖丁解牛的视角来剖析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注重了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却无视其外在的雄伟健美和表达出来的勇敢坚强以及人性的热情和谐。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意义世界进而产生心灵和思想的对话,进而产生共鸣。</p>
<p><strong>  带着学生在阅读中旅行</strong></p>
<p>  带着学生在阅读中旅行,让他们感受其中的人生百味,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这段文字,极具画面感,有景:天上、地下,错落有致;有色:金黄碧绿银圈钢叉;有人和事:十一二岁的少年看瓜刺猹。细细地读,细细地体味,便如身临其境。在后文中,活泼好动、英俊有趣的少年变成了贫穷苍老的老汉,让人跟着闰土喜与悲,让人喟叹社会的变迁,这能启发学生对人物命运展开思考,也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意义。</p>
<p>  读《北京的春节》,就像游历了北京的传统民俗;读《鲁滨逊漂流记》,就像跟着鲁滨逊展开了一次新生活。带着学生在阅读中旅行,在阅读旅行中经历与体验,进而产生阅读的乐趣,将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融入到作品艺术性的熏陶和感染中,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目标。</p>
<p><strong>  将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strong></p>
<p>  书面的文字是抽象的,文学的内容却是生动的。为了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阅读中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来再现文中的场景,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感受,进而提高教学效果。</p>
<p>  在讲授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笔者先是让学生自己慢慢、细细地读,提示学生可以进行情景模拟,然后让学生观看名家朗诵该文的视频,再让学生反复理解和揣摩。通过情境演示,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觉,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使得学生有了多维度的收获。</p>
<p>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在课外找音视频资料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推荐和分享。这样,对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提升阅读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阅读离不开生活,教学中需要将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是活的。在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慢慢、逐字逐句地读三遍,仔细体味、想象文中的画面。再启发式提问:腊八粥里有哪些食材?文中人物的家里经常吃腊八粥吗?这个小孩馋腊八粥吗?有多么馋?为了多吃点腊八粥,又长了哪些“鬼心眼”?腊八粥怎么做?食材在锅里有哪些变化?你们家是这样吃腊八粥的吗?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和细节,在问与答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趣味,感受家庭的温暖,感受妈妈的爱,感受家规、社会习俗,进而提高了他们的感受力。笔者进一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地进行观察和写作,写一写“我家过腊八”或“我家的中秋节”,把自己的家人也写进去,把美食和传统、习俗写进去,把做与吃的过程写进去,真正写生活、写感受、写记忆。</p>
<p>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近年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语言文化类节目,引发了诸多关注,笔者借用电视节目的形式,也让学生开展了一次诗词比赛——选用一名同学作为活动的主持人,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先公布选题范围,让学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比赛现场两个小组的同学展开了热烈的比拼,气氛活跃,效果良好。</p>
<p>  读写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在开展阅读活动时与写作课合二为一,把阅读和写作放在一起展开,让学生在读的同时仿写文中的精彩片段。有一次有学生在分享时谈到了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于是笔者带领学生们到校园的池塘边,布置了一篇景物描写的小作文,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互批互改,在交流中相互提高。笔者还与学生一起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将读书、分享与写作整合为一体,既解决了阅读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p>
<p align="right">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第二初级中学)</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