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传播理论中民族艺术
融入城市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唐顺姣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传播已然成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播、传承与弘扬自然离不开城市传播。这意味着民族艺术传播模式需要得到有效创新与拓展,以城市传播路径为基础进行适当调整,进而构建起更加契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传播模式,推动传播质量与效果提升。

  一、周边传播理论与民族艺术传播概述

  (一)周边传播理论

  周边传播理论作为新兴的传播学理论,其强调信息的传播遵循从原点向周边、从中心向边缘、从近到远的圈层式扩散规律。作为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传播学理论,周边传播理论于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城市传播中得到普遍应用。实际上周边传播理论的核心在于关注信息传播的动态性以及非线性特征,基于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剖析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发展以及利用等。步入信息化时代以后,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周边传播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自然也有着巨大潜力和前景。

  (二)民族艺术传播

  民族艺术是具有鲜明强烈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艺术,其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充分反映民族历史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的艺术文化成果。推动民族艺术传播,既能为文化传承提供支持,又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强化,还能为国家软实力提升带来支持。

  二、周边传播视角下民族艺术融入城市传播的路径

  (一)积极拓展传播主体

  周边传播视角下,民族艺术融入城市传播需要实现传播主体的有效拓展。与传统传播模式相比,基于周边传播理论的传播模式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扩散性,任何主体都能参与到民族艺术融入城市传播的过程之中,从而为传播效果的改善带来更多可能性,真正实现周边化、圈层化的全方位渗透与传播,以免过于局限的主体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要对民族艺术传播主体加以拓展,强调政府文化部门在此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尊重民间艺术团体与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创造成果,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价值,肯定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民族艺术传播策略,有效构建起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传播模式,让民族艺术能在多主体传播中实现城市传播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实际上对任何传播活动而言,传播主体都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以周边传播理论为基础,强调各传播主体在传播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依托从原点向周边传播的方式,能构建起错综复杂、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传播网,从而实现从农村向城市、城市内部之间的高效传播。

  (二)构建多层次传播体系

  周边传播理论作为一种强调圈层式传播的理论,其应用必然离不开圈层、层次的构建。对民族艺术的城市传播而言,传播圈层或层次的构建无疑能有效适应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真正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传播,避免无差异的传播浪费过多的资源与精力。首先,构建内周边传播层次。以城市内的民族艺术传播为核心,深化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全新的城市化特征对传统民族艺术进行适当创新,进而通过更加契合城市发展特点的方式提高传播效率。其次,构建外周边传播层次。外周边传播层次的构建强调围绕城市进行泛传播,尽量关注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与内周边传播截然不同的传播模式,让民族艺术的传播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差异化需求。最后,构建内外周边传播层次。对民族艺术的城市传播而言,内外周边传播层次的构建既要关注从农村向城市的传播路径,也要强调由城市向农村的传播方向。民族艺术作为主要诞生于传统社会模式下的艺术成果,其往往扎根于农村大地,现代化城市发展对其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背景下,内外周边传播层次的构建需要兼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既要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而有所创新变革的艺术推动农村地区文化艺术的创新进步,又要以强调传统传承的艺术为城市发展奠定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双向的传播进一步改善传播效果。

  (三)全面丰富传播内容与方式

  对周边传播视角下民族艺术的城市传播而言,传播内容与方式是极为基础而关键的两部分,需要于实践中得到有效拓展与优化。周边传播是媒介传播,但又不止于此。民族艺术的城市传播需要以媒介传播为基础,深化民族艺术与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生活的密切关联,强调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合理拓展传播内容,真正做到根据受众需要针对性地传播优质民族艺术相关内容,以此保障传播效果。与此同时,民族艺术的城市传播方式需要得到有效拓展。以传统的活动传播、艺术传播为根基,大力探索公益传播、学术传播、组织传播、旅游传播等多种形式,同时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全新传播模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改善受众体验,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一方面,加强对传统城市传播方式的挖掘,将民族艺术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建筑设计、节日庆典、教育活动等领域,依托城市化传播特色与优势呈现民族艺术,能以普适化的方式推动民族艺术在城市中的有效传播,也能解决民族艺术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传播的“水土不服”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民族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发展,重视跨界合作,深化民族艺术与不同领域、行业的结合,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传播优势,让民族艺术融入城市居民生活、娱乐、工作的各个方面,从源头上解决民族艺术在现代城市体系中难以生存和传播的难题。例如地铁线路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便能将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其中,构建具有特色的艺术项目,借助地铁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途径为民族艺术的传播赋能。城市居民在乘坐地铁线路的过程中,既能通过具有特色的地铁站感受到民族艺术的魅力,又能在线路沿途感受本土化的民族艺术之美。而在数字化传播体系下,这种具有民族艺术特点、地方特色的地铁站及线路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进而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跨城市、跨区域传播。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市传播内容的丰富以及传播路径的拓展,民族艺术将成为现代城市艺术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结语

  综上可知,周边传播理论不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国内的城市传播体系构建中的应用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以周边传播理论为基础,全面推动民族艺术融入城市传播路径之中,能为民族艺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下的现代社会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及保障。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项目课题: 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周边传播视域下广西区域形象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编号:2023KY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