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传乐“清风语” 礼颂中华八音和
栏目:视线
作者:高欣然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国家大剧院上演“清风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专场音乐会——

弘文传乐“清风语” 礼颂中华八音和

  “清风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专场音乐会日前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上演,八音和鸣的激越澎湃,引领听众沉浸在民乐的恢宏交响里,聆听文明的时代乐章,赞颂中华的浩浩长歌。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民族音乐)承办。在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的舞台上,指挥刘沙携手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竹笛演奏家戴亚,同300余位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组建的民族管弦乐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用十余部回望传统、探寻新意的佳作,徐徐引入关乎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思考。

  移情、传义、达礼。站立在古今中西的交点,讲述中华文明的音乐智慧,国乐当有何为?音乐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守正创新为本,用精心策划的曲目与形式给出回答。选取的内容主题从逻辑上连结起以人民性为中心的舞台叙事主线——“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形式上,民族器乐最经典的编制及其创新融合的探索皆有展示,重奏、合奏、协奏、合唱、民族管弦乐纷呈舞台。在民族的音乐语汇、人文的传统底色、颂扬人民的时代表达等多个层次,从不同视角构筑礼颂中华的音乐景观,用中华民族的器与乐抒展祖国的河山、乡土、人民与诗情。

  礼颂九州,为壮美山河传扬新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大好河山及其孕育的乡土风物最有动人之处,将之汇入笔端,方能谱就新章。不同编制组合发挥中国传统乐器精致细腻、长于抒写地方风情与景物的特点,从宏观的地域风貌延伸到具体的民风曲调,游览祖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胜景,展现中国音乐的精气神。

  苏南民间吹打曲《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唢呐高亢嘹亮的音色奏出鲜明的主题旋律,突出原真性的地方气质。《敦煌新语》是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常演常新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通过拉弦、弹拨、吹打多个声部打造立体层次,表现出西域调式与印度调式的独特风格,再现作曲家对敦煌及其莫高窟壁画“飞天”形姿的艺术想象。《天边情歌》是为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量身打造的弹拨乐合奏作品,亦是乐团的代表作之一。曲目融合哈萨克族、青海藏族民歌以及七声调式风格,琵琶、阮与扬琴的点线交织,时而深情、时而活泼地勾勒出西北高原的苍茫与辽阔。戴亚担任主奏的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秦川情》,将现场带入八百里秦川,秦腔、碗碗腔等戏曲风格与地方音乐元素,经过竹笛刚柔并济、潇洒自如的演绎,奏响西北的豪情。《龙腾虎跃》是民族打击乐经典曲目,全曲主题以浙东锣鼓《龙头龙尾》的音调为素材,采用鼓乐合奏的形式。适逢龙年,《龙腾虎跃》增添了与传统佳节、民俗事象相呼应的色彩。

  礼赞人民,人民情怀的多层表达

  中国民族音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谁写?写什么?如何写?怎样巧妙地发挥民族乐器本身的音响特质,创作有血肉、有筋骨的佳作,对当代作曲家和演奏家而言,至关重要。关乎根本的认识,决定了作品最终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本场音乐会所选的三部以人民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从不同历史事件切入主旨,从“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三个维度,反映出民族音乐的人民心声。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临沂大地上生活的人民,口口传颂着军民一心的佳话。于红梅与青年作曲家李尚谦作曲的胡琴与民族室内乐作品《蒙山沂水情》,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胡瑜、拉弦教研室主任杨雪等6位胡琴专业教师担任乐曲主奏,师生同台,奏出熟悉的《沂蒙山小调》与电影《沂蒙颂》主题旋律,致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为民之情,同样是本场音乐会观照人民叙事的重心。张征作曲、安九作词的二胡、合唱与民族管弦乐《清风语》以焦裕禄的事迹为主题而创作,这部作品由于红梅担任二胡主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演唱、民族管弦乐团协奏。整曲分为三个段落,二胡深情的表达推动歌词形象、神韵与情怀的层层递进,先是“一片山河一捧心”,“一树一草万道荫”,再是“一肩担起一方黎民”,而后词句转入对焦裕禄个人形象的描写,轻轻步履,“两袖清风”,最后“留待光辉无尽”。

  用民族乐器表现焦裕禄的艺术形象,更多出一份致敬的意义。当年,焦裕禄所种下的“泡桐”,不仅为兰考防风抗沙,还成为民族乐器制作的良材,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伴随民族器乐产业发展的日渐成熟,兰考被赞誉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2021年,中央音乐学院与兰考县签署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音乐高校的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等方面,全力支持兰考县的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而今,清风入弦,一曲《清风语》以二胡抒情性的语言,诉说出焦裕禄的故事,民族音乐与为民情怀互为心照,格外动人。

  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永远的山丹丹》用宏大的民族管弦乐塑造了陕北的人民群像。作品以“山丹丹”比拟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象征民族精神。在作品中后部分,拉弦、弹拨声部等演奏员放下手中的乐器,打起陕北腰鼓、敲响镲片,欢腾的节奏鼓荡心胸,随之跃入听众心头的还有那份晴空烈日下无所畏惧、自在张扬的个性与生命力。

  礼龢中华,寄兴寓情的人文创造

  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离不开其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古典诗韵的雅意、玲珑婉转的情思,经过民族音乐的诠释,被赋予、衍生出不同的新意。以《云想花想》为代表的四部作品,正以此切题、发散意象,经由对古典文学、传统乐曲、近当代歌曲全新的转化与创作,深入中华文化与民乐的情、意与境。章红艳担任主奏的琵琶与民族管弦乐《云想花想》,灵感出自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舞蹈性的节奏与灵动的旋律宛若苏轼笔下“弹破碧云天”的清越,竞奏时的张力与齐奏的深情丰富着听众情感色彩的想象。乐曲的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变奏仿若独奏家内心深处的追问与独白,从独奏时的安静至全体合奏的绽放,演奏者与听众一同呼吸,自屏息凝神,至结尾如梦初醒。

  《望春风》与《在水一方》皆源自歌曲。前者的民族管弦乐版本放大女子的思念,不同声部轮番奏出主题,仿如歌谣的重唱,又看深情复几许;后者则以二胡、吉他与民族管弦乐的形式,作为返场曲目给予观众惊喜。另两部返场曲目《花好月圆》和《良宵》,一者话美好团圆,一者赏良辰佳景,有传统的人文意趣,更添一种语言难以描绘的温情。

  “共情”是音乐会结束后被演奏家与听众多次提及的关键词。乐之本在人心感于物,与音乐有共鸣,才能共情。而作品本身所传递、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义理与情怀,更是音乐动人的本质所在。“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人文陶养的音乐情感,淳厚深刻而不失质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文艺精品观照宏大史诗,也关涉一枝一叶的人情风物。经过全新编创的音乐作品礼序乐和、呈现新时代的风尚,其主题或许纷繁,但其中不变的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实践,回应人民关切的时代创作,对思想性、艺术性的整体把握,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及抒发对中华民族的礼赞。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礼乐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音乐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