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原创广播剧《彩虹路上》
一部展现江南大地新农村建设主题的优秀之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者按: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指导,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常州市委、中共溧阳市委宣传部、中共郎溪县委宣传部等联合制作的三集原创广播剧《彩虹路上》 ,是一部反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农村缩影的原创现实题材作品。三十年,三代人,使命相继,薪火相传,该剧生动讲述了苏皖交界处伍员山两边的江苏彩云村和安徽虹桥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携手致富、携手奔小康、携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动人故事,堪称一部江南大地上新农村建设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该剧自学习强国、中国之声等平台播出后,便收获了广大听众与业界专家的好评,本版特刊发部分专家学者对广播剧《彩虹路上》艺术特色和创作特点的分析,及该剧编剧的创作感悟与艺术收获,以飨读者。

 

江南大地上山乡巨变的春天故事

刘朝荣(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三集广播剧《彩虹路上》,用轻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迄今30年间,苏皖两地一山两村携手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故事。在当下广播剧创作中,以新农村建设发展为主题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彩虹路上》的题材并不新鲜,但该剧创作者借助化繁为简的叙事方式和独具意味的主题阐释,将并不新鲜的题材讲出了新意,也讲出了深意。

  该剧结构简洁,主要情节始终围绕一号主人公常小舟展开,几乎是单线叙事,一镜到底,没有时空和场景跳闪,摈弃了一些熟悉的叙事套路和情景模式,听剧过程中不被复杂的人物和时空关系困扰,而只专注于对作品所要传递的主题内涵的体悟和把握。这是该剧的一大特点,它特别适合广播剧这一声音艺术形式的内容表达。

  作为反映乡村建设主题的作品,该剧并未在具体工作场景上过多着墨,而是以主人公常小舟在几个重大时刻的情感呈现作为情节展开的锚点:第一次是父亲生日村民送旗时感觉父亲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因而赌气要留下来参选村主任“父债子还”;第二次是与恋人宣墨因个人发展选择不同而情感破裂无奈分手;第三次是曾经的恋人宣墨新婚时送上真诚的祝福并请宣墨帮助指导村里开发民宿旅游产业;第四次是儿子苏阳报名参选村主任表明要“在伍员山下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时,其从开始的不接受到最后的支持。作品聚焦于人物内心,聚焦于那些牵动人物真实的信念和情感的核心问题,以及如何在生命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普遍经验,这使该剧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感人力量。

  “选择”,是该剧着力剖解的人生大命题。不唯常小舟人生经历几个重大时刻基于情感和信念所作的选择,从最初略带赌气的感性行为,到逐步将这种选择内化为守一不移的生命追求,是关于人生选择由自发而自觉这一过程的完整且完美的呈示;对宣墨选择去城市发展因而未能与常小舟执手相牵,该剧并未作简单的道德评价,事实上宣墨在城市创业成功后反哺助力于家乡建设,各人不同人生路径的选择最终达成了更高意义上共同的价值实现,这一关于选择及其意义的剖示,可谓别有深意。

  常小舟、宣墨,前有他们的父母辈常有理、黄梅,后有儿女辈苏阳、宣萱,三代人的故事都剖解着同一个关于选择的命题,这三代人的选择,其初始的动力并不相同,而这种不同印刻着强烈的时代印记。如果说常有理、黄梅老一代人的乡村奋斗有其生于斯长于斯而没有更多选择的时代和环境因素;在常小舟、宣墨这一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使他们有了选择的机会,常小舟选择留在村里是受偶然性事件的刺激,带有赌气不服输的意味;而到了苏阳、宣萱新世纪这一代年轻人,其选择则是既基于对家乡的深情,更基于对家乡发展的信心和在投身家乡建设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追求。三代人选择的动力演进,恰是近30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不言而喻的印证,随着时代发展,时代中的每一个人人生选择的起点也在不断跃升。

 

多重艺术享受的突破

高坦(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广播剧《彩虹路上》亮点频出,可以总结为:尽展“山两边”致富历程,讲述三代人三十年奋斗故事;尽显两地风土人情、戏曲风韵、轻喜剧风采;尽现广播剧“三精”原则、声音艺术极致魅力。

  剧中描写的地域虽然小,但突破了村、乡、县、地区的范围,横跨两山之间苏皖大地上的两个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脱贫工作的成绩,犹如一滴水珠,能够映射太阳的光辉。

  《彩虹路上》准确描述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各级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努力和成绩。各级政府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视,是从乡团委书记兼彩云村支书姜青果这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来的。她鼓励支持青年人留在农村发展,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贡献;她鼓励彩云村老主任常有理认清形势,再立新功;她帮助新上任的村主任常小舟联系各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寻求脱困之路;在彩云村决定养殖青虾、种香樟树遇到资金困难时,她帮助联系了扶贫贷款……姜青果工作成绩突出,职务不断提升,后来升任团市委书记、分管农村工作的副市长。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既推出了一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干部形象,也反映了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彩虹路上》还总结了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经验。全剧通过对彩云村和虹桥村脱贫过程的描述,点明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是农村振兴需要带头人,需要一批朝气蓬勃、勇于奉献、文化水平高、眼界开阔的新农人,剧中常小舟、苏阳、宣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二是振兴农村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剧中提到的养殖青虾、种植香樟树、发展农村民宿、乡土旅游,都需要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特别是提取野生植物七色草的天然染料,更是一个高科技项目。因此,本剧不但发挥了表现先进思想、先进典型人物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和科普性。

  此外,剧中人物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诸如“老主任几十年如一日,没贪过公家的铅角子,没摸过哪家的碗边子”“山村妇女没文化,做事高一脚低一脚”“太阳都有竹竿子高了,你还没起床”“我这个村主任在现代农业中也是‘癞蛤蟆垫桌腿——硬撑’”这样的语言,具有苏皖地域特点和村民的口语特色,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彩虹路上》在充分体现两地风土人情的同时努力展现戏曲风韵和恰到好处的轻喜剧风采,不仅给该剧增光添彩,而且赋予作品极强的可听性。剧中村里“四大名旦”演唱的锡剧《双推磨》选段和山对面村民演唱的黄梅戏《女驸马》选段等,都是深入人心的经典传统剧目名段,在剧中出现既符合剧情需要,又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而全剧的轻喜剧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如村民送给老村主任锦旗“为人民服务”前面又藏个“不”字,既表达村民们不满情绪,又让听众会心一笑;小舟儿子苏阳藏在会议室屏风后面参与的村主任神秘“竞聘面试”,也堪称神来之笔、巧妙绝伦。

广播剧《彩虹路上》海报

天上彩虹,人间美丽

关玲(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三集原创广播剧《彩虹路上》讲述了一个美丽心愿变为现实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故事。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的艺术作品,《彩虹路上》少了这类题材一般具有的硬朗风格,多了自己独有的从容与美感。面对现实,有知识有文化的常小舟一件事一件事地做,没有惨烈、激烈的矛盾冲突,凸显的是30年的坚持。即便在全剧最痛心的分手段落,创作者也选择了理解、宽容与合作。全剧平实质朴,岁月在30年的不懈努力中流淌,彩云村和虹桥村在不懈努力中变化,两个具有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在30年间彻底改变了面貌。

  广播剧《彩虹路上》在人物设置上有艺术巧思,彩云村的常小舟和虹桥村的男友宣墨,架起了两个山村的关系。以他们俩为核心,拓展出两人的父母,也是上一代两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再往下拓展出各自的子女,是30年后的新生代村干部,传承的主题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生动自然地展开和演绎。看似是人为刻意的安排,因为故事情节合理,一切都成为自然。

  常小舟是在一种偶然的境况下,主动接过父亲常有理的村主任重担的。一开始,她并没有想扎根山村,还和男友相约一年后回城。留在山村,是在她一边带领彩云村、同时兼顾山那边男友家所在的虹桥村一起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才逐渐有了的坚定信念。而男友的分手离去,也是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人物真实可信,人物语言真实可信,才有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戏剧性融入真实生活,让刻意无痕迹,是艺术的高境界。

  全剧的自然生动还来自演播制作。该剧由国内广播剧制作领域的顶尖团队打造,导演权胜屡获国内外广播剧大奖。在影视剧领域备受肯定的实力派青年女演员蓝盈莹首次触电广播剧,领衔主演的女主角常小舟有着符合当代审美观的气质,恰当地把握了只有声音元素的表演尺度。表演艺术家何冰以及一批老中青实力演员担纲剧中重要角色,让这个跨越30年的“山两边”的故事有了相应的力度和松弛度。同时,根据剧情需要,广播剧《彩虹路上》的录制,还特别邀请了著名锡剧演员李舒娴、青年黄梅戏演员汪晨晨,为广播剧增添一抹浓郁的江南人文韵味。

  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的广播剧,《彩虹之路》一开始也会有筹集资金、开发建设乡村产业的剧情。寻找、落实大青虾、香樟树的培育养殖,因地制宜开发经济产业,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美丽山村的建成,同样会面临着现代农村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常小舟由此开始探索文化兴村、现代“凤还巢”的“彩虹之路”。只有吸引当代有识青年回乡,才能开创现代化农村新局面。该剧的特色在于,将人才引进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地方戏曲复苏为突破口,开发伍员山上的七色草自然色素,形成戏剧化妆颜料、服饰染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融合戏剧文创产品、戏剧沉浸式演出、戏剧青春部落等,在乡村建设中国戏剧戏曲分校,将中国戏剧戏曲教育建设在孕育它、滋养它的乡间土地上。剧中江苏锡剧、安徽黄梅戏的内容和演唱成为亮点,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把鲜明的思想主题融于
巧妙的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之中

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广播剧《彩虹路上》可以说是这类题材中的又一部优秀作品,它巧妙地发挥了广播剧这门独特的听觉艺术之长,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戏剧结构、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声音魅力的演播技巧,为听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苏皖边界的两个村庄、跨越30年历史时空、勾连起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富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动故事。具体而言,该剧有四个特色:

  其一,一对恋人虽分手,两个村庄比翼飞。彩云村和虹桥村是坐落在苏皖交界伍员山下的两个村庄,虽然同处在一座山的两边,但由于在发展思路和观念上的差异,30年前两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距。面对这种情况,彩云村老支书的女儿常小舟大学毕业,回村接了父亲的班,立志要“父债子还”,改变彩云村的落后面貌。这一决定,也让她与自己的恋人、虹桥村支书黄梅的儿子宣墨姻缘了断。故事从此开始,30年过去了,彩云村和虹桥村最终实现了携手致富。而常小舟和宣墨这对昔日的恋人,虽然未成鸾凤,却也在今后各自的事业中,都曾给对方以援手,将彼此爱情中的遗憾,兑换成了各自事业中的果实,这种巧妙而具有新意的匠心设定,摈弃了在爱情表达上“痴心女与负心男”式的套路,也为该剧增添了明亮的时代色彩。

  其二,恋人后代承重任,续写彩虹新华章。30年后,常小舟的儿子苏阳和宣墨的女儿宣萱,作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他俩又接了前辈的班,不但志同道合,而且情义相投,既开始了两个人甜蜜的浪漫之旅,也大展了立志作新农村建设者的鸿鹄之志。这里既有戏剧作品“无巧不成书”的成分,也预示了未来新农村建设后继有人、生生不息的美好前景。

  其三,人物关系双对应,情节结构巧安排。《彩虹之路》在创作上的戏剧匠心,还在于作品中人物关系设定的对应性给作品带来的结构稳定和情节的集中和紧凑:常小舟和宣墨是大学同学和恋人,因命运的选择而与婚姻擦肩而过;常小舟的父亲常有理是彩云村的支书,而宣墨的母亲黄梅则是彩虹村的支书,这两个村过去又曾经是一弱一强;而常小舟的儿子苏阳和宣墨的女儿宣萱,又承接了上一辈人的关系,成了一对新农村的建设者和恋人……由这种人物关系构成的戏剧结构,使得整个作品情节起伏,结构紧凑,叙事流畅。三集广播剧虽然体量不大,但它却融入了关于一座山、两个村、三代人、30年的历史和现实。由此可见,一部作品在结构和人物关系上的匠心与巧思,对表达其思想内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相辅相成。

  其四,情节庄谐有趣味,地域文化增特色。这部作品在戏剧风格上,既追求正剧的稳重和大气,又不失其活泼的人物和段落。在人物设计上,剧中有带喜感的人物如媒婆喜鹊和“四大名旦”;在情节上,又夸张设计了“四大名旦”为老支书送“不为人民服务”锦旗的“谐虐恶作剧”。同时,剧中对苏皖两地的文化特色也各有表现。如江苏的锡剧、安徽的黄梅戏和饮食文化等,这些内容,都为作品增添了多样性的戏剧元素和地域文化的特色。

广播剧主演何冰、蓝盈莹在录制中

一部描摹江南农村三十年巨变的山水画卷

张君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高级编辑)

  《彩虹路上》是一部热情讴歌当前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演绎的乡村振兴壮举的时代活剧,这是一部在沉浸历史中畅望未来并给人以无限憧憬的佳作,是一部自始至终充满戏剧张力和复杂人物性格冲突的轻型广播喜剧。

  该剧故事跨越30年、历经三代人,同住一座山的两个村庄,从未因“山那边”属另一省而把对方当作外人,总是相互扶持、携手致富。《彩虹路上》的故事就取材于这个原型——彩云村大学毕业生常小舟上世纪90年代初回乡,偶然原因接过父亲村委会主任的担子,以自己学农的知识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在上级团委支持下带领山村走出困境,联手虹桥村,开发七色草特色农业,筑巢引凤,打造“戏曲谷”产业链,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这部戏好在哪里?一是内容新颖。都说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知恩图报,在这片心灵底色上,嫁接两个相邻山村三十年相濡以沫、相互提携、先富帮后富的故事,就透着那份真诚。剧中一幕幕故事如同现实的真实场景,吸引受众由沉浸式体验走向理性思考。表现人物温暖明亮情感的细节,展示了中国农民相互守望、默默付出、亲善仁爱、交往宽厚的性格特征,并把这种人性高度和美德赋予剧中人,从而体现“人民美学”的价值内核。常小舟和宣墨30年前本是一对恋人,因志向不同而分手,但分手并未反目,而是相互照应对方家乡建设, 30年后他们的儿女再结眷侣双双回乡。这种人物塑造摒弃了脸谱化范式,故事遵循生活的逻辑又不落俗套,轻喜剧色彩扣人心扉,听后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漫山开遍的七色草中,趣味盎然。

  二是手法巧妙。故事采用多线交织、明暗并存的叙述手法,主线紧扣小康和美丽乡村建设,既写出30年乡村巨变的奋进史,又不忘主线所连接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分散呈现、缀珠成链。常小舟的曲折经历令人心生爱惜和尊敬,老一辈村干部常有理、黄梅的耿直明理让人赞许,姜青果的贯穿让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找到合理依据,“四大名旦”的表现活灵活现……剧中人物对话不乏心理活动和真情流露,配音每一处颤音、哽咽运用都推动剧情递进,展示人物心理变化,使角色血肉丰满,冲突动力十足,故事鲜活立体。个性鲜明的角色,既可视为一个个闪光跳脱的音符,又共同构成放歌时代的写意背景,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吸引受众随着情节展开,不断进行审美判断。

  三是语言生动,音响丰富。作为农村题材剧目,该剧人物对话凸显苏皖山村农民口语特点,民俗俚语、口头禅信手拈来,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江苏农民喜欢的锡剧和安徽农民偏爱的黄梅戏旋律不时出现,既点明地域特征,也保持着一种流动的江南韵味。除了开头、结尾主人公必要的旁白,剧中几处关键转场都来自内部声源。比如,剧中有两处听收音机和一处听大喇叭广播的桥段,一次播放锡剧《双推磨》,一次播放黄梅戏《女驸马》,一次播出中央电视台对“彩虹路”的报道,这些声源不但巧妙提示出故事发生地,还发展和推动了剧情,有效完成了时间的跨越。更可贵的是,它拱卫了主题,让“戏剧谷”创意不经意找到了瓜熟蒂落的注脚。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讲述凤凰还巢的“彩虹之路”

袁连成(三集原创广播剧《彩虹路上》编剧)

  三集广播剧《彩虹路上》,它有生活原型,它是从生活的汪洋中打捞出来的故事。它讲述了苏皖交界处,有一座伍员山,山这边是江苏的彩云村,山那边是安徽的虹桥村,两个村落,共着一座山,同饮一溪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两个村携手致富、携手奔小康、携手建设传统山村的现代文明。

  广播剧《彩虹路上》,着重塑造了彩云村大学生常小舟,在一个偶然的境况下,主动接过父亲常有理的村主任重担,扎根山村,带领山这边彩云村,兼顾山那边虹桥村,一起致富奔小康;当美丽山村建成后,又面临着现代农村,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常小舟开始探索一条文化兴村、乡愁暖心、凤凰还巢的“彩虹之路”,以地方戏剧为绳头,开发伍员山上的七色草自然色素,形成戏剧化妆颜料、戏剧服饰染料研发、生产基地与戏剧文创产品一条街、戏剧沉浸式演出、戏剧夏令营、戏剧青春部落、戏剧学校、沪苏浙皖农民戏剧节的“彩虹戏剧谷”;常小舟之子苏阳,从省城戏剧学院毕业,与出生虹桥村的女友宣萱,一起回到伍员山下,开启了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旅;常小舟,30年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丈量奋斗的历程、丈量梦想的长征、丈量山村的彩虹,又用丢失爱情与婚姻为底色,谱写了一曲乡村党员的奉献之歌。

  这是一部反映乡村振兴题材的广播剧,我们坚持追求跳出传统广播剧的写法,即用人物、人物故事、人物命运历程、人物践行足印……诠释主题、演绎精神,全剧没有一句大道理,而是从细致处入手,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饱满的情感,崛起人物的思想高地,将主题隐藏在人物的行动中,隐现在山村的变化中,让听众(读者)在一拨拨人物的情感浪花里,悟出主题、仰望主题。

  我们追求将主题分解成剧的支架,将主题埋藏在人的性格,将主题幻化成情的倾诉,从而将一个“主旋律、正能量、中国梦”的主题思想,铺陈出一幅山乡巨变的水墨画卷。

  我们追求广播剧《彩虹路上》突出地域性,突出地域基础上的艺术性,语言充盈着苏皖山村农民口语化的表达特色,既不拔高,又作净化,在土得掉渣的农民语言中,彰显乡风民情、人物性格和生活气息,尤其是“口头禅”“打比方”“俗话说”的经常出现,使本剧的语言烙上了浓烈的地方色彩。

  我们追求在乡村振兴的大题材上,以文化自信、文化振兴乡村为基座,选取了江苏农村的地方戏锡剧、安徽农村的地方戏黄梅戏,从而既让乡愁有了着落,又让乡村景象有了活态,阐述了地方戏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脉、文化流淌、文化彩虹。

  我们追求为了让观众在听觉上轻松愉悦,因此采用了轻喜剧的创作方法,用声音铺陈出一幅乡村喜剧画面,在一缕又一缕的喜剧冲突中,铸造出戏剧张力和艺术审美,喜剧性和喜剧化充盈着三集广播剧始终。

  我们追求广播剧突出“剧”的特征,用语言(声音)递次呈现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张力和戏剧审美,尤其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精神、洋溢人物心声,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广播剧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