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汽车色彩设计的心理学效应
营造舒适感和驾驶愉悦度
作者:马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物体反射或发射出的光线作用于人的眼睛后产生的视觉效果。色彩心理学中,根据色彩对人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将色彩分为暖色(红色、黄色和橙色)和冷色(蓝色、绿色和紫色)。其中,暖色通常会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和快乐;冷色通常会使人感到寒冷、清新和宁静。汽车颜色作为汽车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并非仅仅是装饰元素,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驾驶者和乘客的情绪、感知和行为,进而影响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研究表明,不同颜色的汽车对驾驶者和乘客的情绪、感知、行为等具有不同的影响。例如,红色汽车通常被视为运动型、激进型和热情型,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奋;黑色汽车通常被视为严肃型、稳重型和高雅型,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掌握汽车色彩设计的心理学效应,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关键。在设计汽车颜色时,设计师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等因素,以科学的色彩搭配和设计,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反应,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汽车色彩设计作为汽车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除涉及美学、品牌形象等多个方面外,同时具备心理学效应。

  一是影响驾驶者的情绪和行为。灰色、米色或棕色等低明度、低饱和度的颜色,不仅可以有效减轻驾驶者的视觉压力,使驾驶者更加放松和舒适,还更容易让驾驶者集中注意力,显著提升驾驶安全性;红色、黄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一定程度上会使驾驶者感到焦虑和紧张,甚至影响驾驶者的驾驶判断。

  二是影响乘客的情绪和行为。蓝色和绿色等平静、安静的颜色,有助于缓解乘客旅途疲劳,让乘客感到放松和舒适;红色、黄色等过于刺激和鲜艳的颜色,可能让乘客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影响乘客乘车体验和舒适度。

  三是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受文化差异影响,各国消费者很可能会因为某一种特定的颜色而对某款汽车产生偏爱,从而提高购买意愿。例如,中国消费者购车更加偏向白色,据统计选白色汽车的消费者占比达48%。此外,不同颜色汽车的吸热率、抗污性和保值率存在明显差异,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日常使用和驾驶体验。例如,白色汽车的吸热率低,可以让车内温度更加舒适;黑色汽车抗污性强,能够更好地保护车身的清洁度和光泽度;蓝色和红色等颜色的汽车,补漆相对困难,加大了二次售卖的难度。

  随着消费需求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汽车色彩设计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市场需求。汽车内外色彩设计除考虑到美观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外,应注意色彩的比例和纯度,以及内饰色彩的氛围营造。

  一是考虑颜色的视认性。颜色视认性从好到差排列依次是白、银、黄、红、蓝、黑。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排名靠前的颜色更容易被其他驾驶员或行人识别,从而有效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例如,聚焦女性需求的新车荣威龙猫,为消费者提供五款车身颜色,包括宝宝蓝、雪球白、灵动绿、芭蕾粉、丝绒金,这些汽车车身颜色普遍较浅,视认性较佳,有助于行车安全。

  二是色彩设计应符合汽车的整体风格和定位。例如,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定位是“健康汽车”,因此其车辆颜色的选择偏向黑灰、米色或棕色等低明度、低饱和度的颜色,有助于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感、提升乘客的舒适感,进而减少事故发生。同时,汽车设计师可以综合考虑品牌定位和受众群体,选择能够增强信心的红色、代表乐观的橙色,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三是汽车品牌需要将视觉空间效应与色彩心理学相结合,综合考虑汽车整体的美观度、视认性,颜色的吸光性和反射能力等,利用比例对比关系、色彩对比等视觉元素来设计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汽车。其中,比例对比关系指利用近大远小的视觉错觉来强化空间感,如黑色汽车在光线不充足的情况下最容易被忽视,因此设计师可以利用这种视觉空间效果,让黑色汽车看起来体积较大,以提升车辆的存在感。色彩对比则是指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的反差,如黑白两种颜色反差较大,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设计师可以将黑色的车体和白色的车身相结合,提升车辆辨识度。此外,汽车颜色应与版面主色协调,增强车辆的存在感,如车身颜色的主色调应与背景色相协调,黑色、白色等颜色在各种环境中都很适用,因此常出现于汽车设计中。对于汽车内饰或汽车商标及其他装饰而言,可借助强调色突出,或对关键图像做处理,使其从版面中跳脱出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强调色一般选择与版面主色反差较大的色彩,如高纯度色彩,附加色可以为主体增加光彩,引导视线,但面积必须控制得很小,否则会破坏汽车整体效果。

  汽车内外色彩设计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个性化和空间属性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颜色和亮度、饱和度,以及考虑不同汽车企业文化和品牌特点,可以使汽车的外观设计更加符合驾驶者和乘客的心理需求,提升驾驶的舒适感和愉悦度。在实际设计中,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汽车外观、内饰色彩设计策略,使其对驾驶者和乘客形成积极心理暗示和良好视觉效果,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升驾驶者的驾车体验,提高车辆的辨识度和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促进汽车行业创新发展。

  (作者系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办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