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一场国色天香之约
栏目:聚焦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共赴一场国色天香之约

——记“黄河润国色 美美共天香”2024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

  牡丹是繁荣昌盛、富贵吉祥的象征。牡丹文化源远流长,赏牡丹、种牡丹、品牡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黄河沿岸,赏牡丹早已成为人们的习俗。

  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拥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300多个品种。每逢春天牡丹盛开之际,这座牡丹之城都会向世界发出邀请,请四海宾朋共赴一场国色天香之约——近日,由菏泽市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办,以“黄河润国色 美美共天香”为主题的“2024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在菏泽举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牡丹作为中华文化标识的国际传播之道。

  “牡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现在的菏泽,如牡丹盛开、黄河奔流一般,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迈出坚实步伐。”菏泽市委副书记聂元科表示。

  友谊之花

  论坛举办之际正值菏泽牡丹进入最佳观赏期,街上随处可见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有的头戴牡丹花环,有的身着汉服来往于牡丹园景区之间,游客们流连于牡丹花丛的身影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菏泽有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中国牡丹园等10多个牡丹观赏园,其中曹州牡丹园以拥有1000余个品种、80余万株牡丹成为目前世界上牡丹品种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主题牡丹园。

  园内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品种多样的牡丹花以及丰富的牡丹文创让大家对牡丹的印象耳目一新。“牡丹以艳丽多姿的风采赢得了美誉,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无论我们走在街上、还是在房间里、还是在餐饮中,都能看到牡丹的元素,也能感受到菏泽人民对牡丹的热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说。

  包含着高洁、高雅、守信、端庄精神品质的牡丹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繁荣的期盼,在宫廷文化、文人文化、民间文化中均有体现。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看来,牡丹是传承千年的友谊之花,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论坛中,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公使、副馆长普尼玛·古纳瑟卡拉,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金盛希望菏泽牡丹积极承担其中外交流“特使”职责,在加深中外关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汉学家、翻译家蒲华杰第一次到中国,就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兴趣,但让他一直着迷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延续性,牡丹便是其中之一,他说:“牡丹是喜乐的象征,同时寓意深远。它们在如今一些瑰丽的绘画作品中依然十分重要。当然,这种连续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黄河本身。”

  潘鲁生说:“沿着黄河看牡丹,认识牡丹的栽培历史,理解牡丹文化的内涵,体验牡丹国际传播的魅力,把握牡丹产业的发展机遇,还将迎来新时代花开盛世的春天。”

  致富之花

  牡丹传播的是美,美是全球共享的。但如何让“网红”变成“长红”,让“春日经济”变成“四季经济”,菏泽也在持续地探索,让这朵富贵之花变成了产业之花。

  在准备此次论坛演讲时,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惊讶地发现,菏泽竟有100多家与牡丹相关的企业,经济价值达100亿元。除了药油、食用油、保健品、护肤品、化妆品之外,牡丹的更多用途还等待着开拓。

  外交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孙吉胜说:“在牡丹之都,我们不仅很高兴地看到菏泽因牡丹而闻名,也因牡丹而发展,不断彰显牡丹的时代价值和发展价值。仅仅去年一年,菏泽就销售了6亿枝牡丹,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符号,更凝聚了各方围绕牡丹发展的努力。菏泽牡丹产业已经逐渐由富贵之花变成产业之花,成为致富之花。”

  在圆桌研讨环节,来自海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推动牡丹沿黄入海走向世界”主题展开研讨交流。论坛现场,播放了牡丹纪录片《国色》片花,举行了巨野工笔牡丹画现场推介会、保加利亚海外牡丹园建设项目启动仪式、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马六甲站揭牌仪式。“我相信牡丹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文化对话的完美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认为,牡丹作为一种展现人类文化精华的生命形式,为文化交流以及关于牡丹种植历史的国际学术讨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