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玩出“当代范儿”
栏目:视点
作者:程溪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年一度“三月三”,山歌好比春江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瑶乡都安歌如海、人如潮,来自粤桂黔滇湘五省区的山歌手以歌会友、同台竞技。

  广西是歌的海洋,“三月三”歌圩是壮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今年,“广西三月三”这一词条再次登顶微博热搜,男女老少在这一天身着盛装,人人都成了“刘三姐”和“阿牛哥”,大家相约一起赶歌圩、对山歌、抛绣球、跳竹竿舞、品五色糯米饭,尽情欢歌,共襄盛会。

  “三月三”由古时的上巳节流变而来,魏晋之后确定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起先,上巳节以祓禊去灾、祭祀祈福、春游踏青等功能性活动为主体,随着节日重心由北方汉族地区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迁移,加之上巳节与清明、寒食的不断融合,今天的“三月三”节庆活动已经呈现出新的风貌,承载和传递着壮、汉、瑶、苗、侗、黎等民族共同的乡愁记忆。

  今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如期而至,广西壮族自治区14市推出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钦州“歌飞三月三情满八寨沟”活动、梧州“三月三踏春会”等。笔者认为,当今的“三月三”呈现出以下特点:

  节庆主体与功能的流变。相传歌仙刘三姐曾说:“山歌本自心中出。”广西壮族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山歌由人们即兴唱诵、口口相传,因此传统的“三月三”歌圩多发自民间,山歌主要在乡村地区进行传播。随着社会生活、经济水平、文化心理、民间信仰、审美观念等的转变,今天的“三月三”节庆则更多表现为一种政府主导、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抒发民族情感、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其原始的节俗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迁,祭祀、择偶、婚嫁等功能逐渐淡化,娱乐、旅游、经济等功能不断突显。同时,源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文化习俗和表达方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从而转变为一种“表演”或“展演”在节庆空间中进行呈现。因此,“三月三”节俗的流变既体现出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体现了广西地区乃至全国人民对传统节日不断多元化的审美诉求。

  节日内涵更加丰富多元。传统广西“三月三”也被称为“歌节”,对山歌、赶歌圩是节庆的主要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来觅得佳偶,佐以碰蛋、抛绣球、食五色饭等习俗,共同构成了“三月三”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内涵。今天的“三月三”节庆活动则更加丰富、宏大甚至“潮酷”,如“爱在南宁”脱单音乐会、贵港三月三“穿越荷城”城市越野赛、北海疍家婚礼、南宁电子竞技(王者荣耀)争霸赛等活动的推出,以更符合当代年轻人“胃口”的元素拓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外延,使得“三月三”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现代性的特征。同时,“三月三”也成为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如在都安“粤桂黔滇湘”歌王争霸赛活动现场,除了唱山歌,还有壮族打扁担、瑶族铜鼓、苗族花鼓等各民族特色活动缤纷上演,凝聚和传递着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记忆。柳州“鱼峰歌圩”更是邀请了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优秀歌手,为“三月三”节庆活动增添了“国际范儿”。

  文旅融合成为新趋势。自2014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每年的“三月三”定为全区民族传统节日。近年来,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逐渐向全国扩展,多地游客在假期来到广西旅游,体验“三月三”文化风情。例如,今年梧州举办的“三月三踏春会”集合了文旅、美食、非遗、民俗体验等多个项目,打造踏春集、踏春宴、踏春秀、踏春赛等内容,推出“三月三”梧州城市漫游线路,以文旅为载体助力当地经济增长。据统计,近年来,广西“三月三”节庆活动每年带动旅游消费逾百亿元。传统节日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活动为旅游提供了丰富而多层次的资源,让人们得以在旅游休闲活动中寄托情感、释放情绪、重唤记忆。传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宣传和弘扬,反之又拉动了当地旅游消费收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互惠双赢的发展趋势。

  融媒体对“三月三”的深远影响。“三月三”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而融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又为这种生命力延伸了“触角”。今年“三月三”前夕,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发布《2024“潮玩三月三 相约游广西”》宣传片进行预热,以一对青年男女为故事主线,融合了地域美景、民俗风情、传统服饰、人文特色等元素,网友直呼“广西文旅大上分”,视频号获得“10万+”点赞。此外,“广西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活动广泛采用了视频直播等宣介方式,同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部分活动还设计了线上交互环节,让观众能够以更加便捷、沉浸的方式融入节庆现场。融媒体的发展使传统节日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在扩大节日影响力、传播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可观的影响。

  与此同时,不少人依然觉得传统的“三月三”歌圩正在悄然“变味”。随着现代化、全球化、城镇化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海量信息不断涌入,传统节俗的文化空间不断被挤压,民间歌手出现断层和老龄化,“唱山歌”离当代广西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已经有些遥远和陌生。纵然在政策支持之下,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以及蕴含其中的诸多具象被再次唤醒和集中呈现,但传统节俗的精神内涵和表达方式已经悄然转变,如何将“三月三”的“原真性”“民族味”融入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步调中,成为值得思考探寻的问题。

  传统节日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月三”的当代表达方式是传统节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调适,这既是一种历史选择,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潮文化流行,传统美学兴盛,传统节日的创新性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得以在节日生活中释放和展现,“三月三”正在绽放新的生命力。在文化兴盛的今天,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景象,“三月三”不仅仅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假期狂欢”,更应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表达。传统节日赋予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守正创新的勇气,也将成为我们携手走向文化繁荣未来的一股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