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旋律形态研究
在民族音乐学理论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玉英  来源:中国艺术报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历史、音乐、文化、生活、艺术的摇篮,通过对历史、现实、游牧等题材来描绘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些题材是民歌构成的基本要素,有抒情、咏物、爱情、训喻、感恩父母、赞颂家乡、咏怀英雄、祝福五畜兴旺等,可谓题材广泛、数量浩瀚,并以歌唱的形式得以记录和传承。可以说民歌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主流,这些形态各异的民歌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风格特征,被视作特定文化名片。

  基于此,相关从业者对蒙古族民歌旋律形态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旋律形态由音程、节奏、调式、句式落音、发展手法、结构特征等方面构成,研究民族音乐应由内及外、形而下至形而上、由浅及深地展开。本文将从旋律形态构成要素中的五个分析维度,做简单梳理分析。

  音程特征

  1.原位音程:是蒙古族民歌旋律构成的主要音程。主要以同音重复、二度三度平稳进行为主,旋律平稳、优美、流畅具有叙述性特征。

  2.调式音程:是蒙古族民歌旋律构成的核心音程。包括原位四度与转位五度音程,一方面可以确立调式调性,经常出现在句首、句尾及重要节奏节拍位置,起到明确调式调性的同时也常作为整首民歌旋律的框架音调。框架音调是蒙古族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很多蒙古族民歌框架音调相同,通过改变框架音之间的联结音,而形成很多变体,这也是曲调互文性特征的集中体现。通过曲调互文现象可以深入解读、延展音乐文本与声像文本、视听文本、文学文本等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客观、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蒙古族音乐。

  3.转位音程及复音程:是蒙古族民歌的重要音程。包括六、七、八度及复音程,通过大跳及连续大跳音程表达情绪变化,运用此类音程的旋律风格宽广、悠长、深邃,是对蒙古族人民性格、情怀、生活环境等的真实写照,是风格特征形成的关键。

  节奏节拍特征

  1.短调民歌节奏较简单,马步节奏最为突出。大切分、大附点及均等时值节奏较普遍,自始至终基本保持一种节拍,很少变化。

  2.长调民歌的节奏节拍是风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节奏节拍的布局跟歌词密切相关,紧凑的旋律一般是歌的实词部分,具有宣叙性特征,旋律也较平稳,宽舒的节奏一般为拖腔部分,并且加入大量的复杂节奏及装饰音、诺古拉唱法等,旋律华丽、冗长、高亢、嘹亮、深沉、厚朴。长调民歌虽为散拍子,但有其内在规律,基本以一句话或一个词组为单位构成一个小节,体现出节奏节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规律组合,这是形成蒙古族长调民歌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

  调式调性特征

  1.单一调式:蒙古族民歌使用的调式体系为民族调式体系,以五声音阶各音为中心音构成宫、商、角、徴、羽五种调式,羽、徴调式居多,宫、商调式其次,角调式较少运用。

  2.调式交替:有功能性交替和色彩性交替,属同宫系统转调,功能性交替是主音四五度关系即主调向属或下属调转调,共8种转调关系,色彩性交替是主音二七度、三六度关系,共12种转调关系,调式交替是同宫系统转调,音列相同,主音与调式不同,因此调式色彩差异较小,转调自然,同时又略有变化,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调式交替是蒙古族民歌非常常见的转调方式。

  3.调式转换:包括同主音调式转换(8+6=14种)、同调式转换、既不同主音又不同调式转换。调式转换的根本是因为加入偏音,以偏代正,形成宫音向上或向下移动纯五度、大二度,即宫音向属、重属、下属、重下属方向转移而构成的各调式转换。这种转调方式在民间称之为“变凡”,其中包括一级变凡、二级变凡,理论上可以推论三级变凡,即宫音三六度远关系转调,只是在实际谱例中未曾发现。有些民歌虽然加入偏音但并未构成转调,只是作为过程音,起到装饰性旋律的作用。可见,蒙古族民歌调式体系异常丰富,转调灵活自由又严谨。

  句式落音及结构

  1.稳定的句式落音: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都离不开句式落音,它决定乐句的稳定性与否,以及与下一乐句之间的内在关联,短调民歌一般以下属、属、主呼应为主,色彩性呼应为辅,句式落音时值较长。

  2.游走性句式落音:在长调民歌较常见,因为每个乐句的最后都是以拖腔作为结束的,是华丽、婉转、多变拖腔旋律特征使然。大致有功能音向功能音游走、功能音向色彩音游走、色彩音向功能音游走、功能音向色彩音再到功能音游走等形式。

  3.结构多为四句式、两句式及叠唱体结构为主,三句式、五句式及多句式较罕见,大多是两句、四句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这也是蒙古人民追求和谐、讲求呼应原则、对仗原则的集中体现,

  发展手法

  1.重复: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发展手法,既保持旋律风格的统一性,又节约材料、深化主题。具体形式有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变化重复多于完全重复,根据重复位置有乐句内重复的双生结构,句与句之间有同头异尾、变头和尾、同中变首尾的重复,也有以一个核心音调为中心,通过改变重复位置而规避因多次重复而造成的刻板、单调的音调贯穿、首尾隔山应、连环扣等。

  2.模进:共分两个体系,首先根据所处位置分为起腔模进、腰部模进和尾腔模进;其次根据是否加入偏音而分为守宫模进和旋宫模进——加入偏音的模进为守宫模进,由于加入偏音而形成宫音转移引起调式转换为旋宫模进;最后,根据横向音程关系可分为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

  旋律形态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理论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共性化特征基础之上形成的特殊性是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形成的根本,因此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蒙古族民歌旋律形态研究在民族音乐理论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MGH0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