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
高校外语教学探究
作者:毕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产出导向法”是一套具备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其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等部分。其中,教学理念包括学用一体说、关键能力说和文化交流说等,决定教学方向;教学假设包括输入促成、输出驱动、选择学习等,受教学理念制约,同时也是教学流程的理论依据;教学流程强调师生合作共建的教学改革过程,以及“驱动-促成-评价”组成的若干循环链,强调教学实践。

  整体而言,产出导向是对以教师为主体单向灌输知识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注重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以交流和互动提升学生外语水平。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校外语教学,主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作为学习和教学主体;教师从更高层次引导学生开展外语学习,确保学习方向的正确性,教学活动则由师生共同创建和参与。显然,产出导向法能助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学用分离”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需要外语教师积极参与产出导向法理论研究,以此为指导优化教学计划,创新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完善师生合作评价机制,从而全方位提升高校外语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深化产出导向理论研究,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于高校外语教学实践具有宏观指导作用。产出导向法倡导的“学用一体说”等教学理念,可直接作为外语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据此,高校外语教师应结合大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学习层级等,针对性研究产出导向理论,合理设计“文化折扣”,创设外语交际场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话题、教学场合和身份等要素在不同场景中应发挥的作用。在教学目标方面,外语教师应依据外语课程教学总体设想,合理规划外语教师与外语文化教学目标。围绕日常生活用语、职场外语、旅游和观光等多元的外语教学话题,引导学生深度分析外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使学生能够反复学习、练习,掌握基础外语知识、外语交流技能等。

  同时,身处不同交际场景中,高校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外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从而增强高校学生对不同外语知识和文化的心理认同,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不同外语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丰富大学生外语知识储备、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凸显高校外语教学的双重目标。由此,外语教学设计更加系统化,教师对产出导向理论研究深化,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成果进行预测,结合学生个体认知结构变化,选取多元化的外语交际主题、强化外语教学设计的生动性、凸显教学设计的情境化。随着产出导向理论研究不断完善,高校外语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中的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方案,最大程度保障教学设计的新颖性。

  多元文化和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方法

  产出导向法的核心内容是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假设。高校外语教学涉及外语专业课程,内容包括中国优秀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二者共同决定外语教学的跨学科属性。据此,外语教师应以多元文化和多学科融合,完善教学促成环节设计。例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增加心理学教育、文化学、美育等内容,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与思辨能力,使大学生科学全面地审视外语教学与中外优秀文化融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外语教师进一步完善“交叉型”教学任务,通过用外语讲述故事、外语短文改写和重述、预习文稿演示等方式,以融合外语听说读写等多个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同时,外语教师应让学生充当跨文化交际场合的翻译者、外企经营者、志愿服务者等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外语交际任务,呈现任务驱动教学的职业化特征,也是对学生在外语教学中自我角色理性化的保障,可显著提升学生对外语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外语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能够快速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助力交际任务的完成。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外语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应贯彻落实“学用一体”理念,从外语语言应用角度丰富教学环节,借助外语经典文学片段、经典影视作品片段设置文化冲突场景,考查学生运用外语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外语语言产出,提高学生对外语语言文化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

  完善师生合作评价机制,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师生合作评价体系,打破了教、学、评的界限,以评测学、以评促学、以评学评、以评为学,强调学生接受教师反馈、及时修正外语语言应用错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用一体”目标。对此,高校外语教师应选择评价焦点和典型样本,采用实时纠正、延时评价等方式,灵活组织师生合作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并最终解决自身语言应用问题。

  具体而言,应实时改善一般运用于课内教学评价环节,包括补救性评价、针对性评价等。外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将外语教学产出任务上传至多媒体平台中,随机抽取,而后由学生依据评价焦点进行点评,教师则针对学生点评进行补充或者纠正。在学生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演讲、朗读、转述等方式,按照评价清单对产出任务进行自评和同伴间的互评。延时评价一般用于课外评价环节,外语教师查看文稿计算机评价或数据分析结果,了解学生自评或者互评情况,而后综合进行总结评价,营造课后“教师在场”的氛围。显然,高校外语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以此主导师生合作评价机制,在确保学生完成外语输出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自我纠正的机会,提升外语输出质量。这将为提升高校学生外语综合能力提供坚实驱动力,助力于提高学生外语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

  (作者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