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创作创新方法探究
作者:哈布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作品应具备更强的可塑性,根据受众反馈和市场需求调整创作体系,赋予创作以灵活性和自由度,彰显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求。

  新媒体通过深度搭载数字技术,借助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移动终端,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无线通信网等数字化新渠道,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现阶段,无线网络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的实时性、大容量、交互性等特征,可成功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展现全球化发展优势。新媒体本身具有表现形式多样化、受众可选择性多、个性化突出、信息发布即时等特征,可作为一种新思维、新载体融入影视创作的创新之中,以丰富影视创作主题,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影视作品本身具有融合性和大众性特征,以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作品应具备更强的可塑性,根据受众反馈和市场需求调整创作体系,赋予创作以灵活性和自由度,彰显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移动媒体技术的深入普及,使得人们更加习惯于从智能手机等设备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影视作品,尤其年轻人对短视频新媒体环境的接受度极高,需要影视创作者综合考量年轻受众的观感体验、审美趣味、思想情感等。基于年轻态方向,创新创作思维、丰富创作主题、提升创作质量、优化创作技术,保障影视创作与时俱进。

  创新创作思维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作品传播手段多样化,且传播速度较快,智能手机、平板等便携设备成为影视作品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年轻人作为当前最主要的新媒体使用群体,多数情况下依赖手机获取各类信息,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速度更快。基于此,影视创作应积极革新思维,围绕年轻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将年轻态作为创作方向。

  例如,2023年热播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我的人间烟火》,前者讲述大都市五星级酒店前厅经理许红豆,因为工作、友情受挫,辞职前往云南大理苗村散心,偶遇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谢之遥,相互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云南当地的独特风景和淳朴民风,与心灵治愈和乡村振兴的人物故事相互交织,吸引诸多都市年轻人前往云南“打卡”;后者讲述消防员宋焰与急诊科医生许沁之间的情感故事,主人公的职业与观众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描述当代青年努力拼搏奋斗的故事过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两部影视作品,皆与年轻人的生活、工作习惯相贴合,塑造出多元的立体化人物形象,选择在年轻受众中口碑较好的演员刘亦菲、李现、杨洋等,精准把握大多数年轻受众的心理症候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年轻观众群体在观看上述这些影视作品时,易于产生认同感和同理心,通过积极发表评论给予创作者以更加真实的反馈,使创作者获得进一步创新和创作的灵感;影视创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反馈数据,能够更加高效地创作和改进基于年轻态方向的创作。

  丰富创作主题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已全面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中,更加便捷地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对影视作品提出较高要求。传统环境中的影视创作主题往往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或同一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影视创作主题应更加丰富,一部作品中可以涵盖学校场景、医疗环境、不同阶级人群生活和工作场景,并结合社会热点,叙写当下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使不同受众在观看作品时能够联想到自身生活情况,满足观感体验。

  例如,2020年播出的影视剧《三十而已》,以3位30岁女性为叙事视角,讲述都市女性在30岁这一关键的年龄节点,在事业、感情、家庭、亲情、友情等方面承受的多重压力,故事情节与故事场景十分丰富,主角和配角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中,大量以剪辑为主要方向的账号,挑选《三十而已》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剪辑,获得较高的播放量。根本原因在于,该影视创作直击社会痛点,与社会对30岁女性的各类看法息息相关;且剧中3位女主角既代表普通职场女性、高学历全职太太,又面对婚姻“亮红灯”以及特立独行且较为叛逆的女性群体,能够丰富年轻群体的观剧体验,整体突出影视创作的时代化特征。

  提升创作质量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创作内容更为多样化,对内容质量要求更高。这需要影视创作者从剧本选择、内容创编、美学传达等方面严格把关。一方面,影视剧本篇幅和剧集不宜过多,剧集一般控制在20集左右,每集时长40分钟左右,确保作品内容紧凑,每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场景转换合理,使受众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内容创作应围绕个体命运和家国命运的互文性叙事、典型人物立体化形塑等新视角,增强影视剧情内容的戏剧性张力。

  例如,2021年播出的《大江大河2》《觉醒年代》、2022年播出的《人世间》等电视剧,掀起一股股收视热潮,正是在创作内容上围绕国际共性找寻、民族价值引导和大众化视角表达等多个维度,融合当代青年文化,更好地迎合受众的多元文化诉求和情感期许,塑造出“去英雄化”的真实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呈现皆更为丰富、立体,围绕人物创作的故事内容也更加多面化,赋予内容“平凡”和“血肉”,极大地增加了故事与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实感,获得观众高度认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创作内容应更加注重原创性,尽可能减少重复的内容创作,同时注意内容题材质量,在融合当下社会热点时,应尽可能避免过多引用花边新闻、娱乐资讯等真实性存疑的素材,以增强影视创作内容的严谨性与观赏性。

  优化创作技术

  新媒体背景下,各类数字化影视创作技术渗透于影视创作中,需要创作者提升创作技术应用水平。一方面,影视创作者应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各种人工智能软件,对创作主题、目标受众兴趣、所需故事素材、创作内容、传播等进行快速筛选和优化,综合分析所有数据之后,生成更为优秀的影视剧本。例如,近几年收视率和口碑较高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江大河2》等,皆是网络文学IP改编为影视剧的成功案例,缘于制片方在影视创作之前,已经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观众对网络小说作品内容的评价、需求与期待改进之处,在充分了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从根本上优化影视作品创作,将创作技术融入整个创作过程中。

  另一方面,创作者可以借助AI、VR等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丰富的视觉场景,强化影视创作视觉效果。创作者可以结合剧本,对人物、场景、道具,以及相关地理环境、极端天气、水火冰土雨雷电等视觉元素进行拆分和对应,捕捉相应场景中需要的人物动作,对场景道具环境等进行建模,打通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再通过技术进行实时渲染、制作后期特效,呈现丰富的影视画面。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