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提琴教学模式的多元优化
作者:杨丽俐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此,高校的器乐教育在应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中,其教学方式也愈发复杂多变。培养综合发展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是当代高校的教育重点,也是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小提琴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小提琴演奏技法和基础理论的重要途径,高校需将小提琴的专业理论知识、演奏技术教学,辅以丰富的实践练习活动进行多元化融合,使学生提高小提琴综合演奏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小提琴课程的教学效率。

  高校小提琴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高校小提琴教学课程中,普遍较为注重教材上理论知识的教学,以教材为基准,组织教学计划,并通过一对一的个别授课为主,辅以小组授课的方式。这基本上是一个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小提琴基本功训练及演奏技法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授小提琴基本功的训练方法,音准、音色、演奏技法等专业基础性知识,之后再根据不同曲目的演奏练习,进行乐谱的认知和实践训练教学,以循序渐进的步骤慢慢引导学生完成小提琴演奏的学习。

  小提琴的演奏课程,是高校小提琴音乐综合性的授课教学。就小提琴重奏教学而言,不同曲目的重奏练习就涉及到与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等其它乐器以重奏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小提琴独奏或重奏的表演教学中,教师需针对学生对小提琴演奏能力不同程度的掌握,以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听觉训练与节奏节拍训练,并讲解重奏作品中调式调性、旋律与和声的变化关系,强化学生合奏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提高学生小提琴的综合演奏技能。

  关于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是基于小提琴课程的辅助教学形式,艺术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艺术指导课程包含基本乐理、和声复调、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内容,旨在丰富学生小提琴的相关历史文化、风格演变、作品欣赏等艺术知识和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提琴的实践演奏,加强学生对小提琴节奏、旋律、和声以及演奏技法的认知和把控,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小提琴的知识基础。

  高校小提琴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立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当代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师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小提琴课程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不断创新和优化当前的小提琴教育教学。利用网络广袤的知识范围,积极引入课本之外的小提琴曲目演奏与技术理论内容,以丰富的资源充盈学生演奏实践内容和扩大乐理知识范围。另外,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的模式,开展小提琴课程教学。网络授课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等特色,对于学生主体来说,网络课堂以较强的吸引力、无压力学习、选择可控等特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这个特征,将互联网技术与现有的小提琴课程进行整合研究,使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小提琴整体认知。如在某小提琴曲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将同类型曲目或曲目作者的代表作进行收集,帮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该曲目的演奏方式、音乐背景、表达内涵等方面都有一定了解,增强了学生对乐曲的复合性认知,落实个性化学习与多元教育同步发展。

  利用小提琴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提琴以婉转优雅的音色和典雅亮丽的器型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学习,同时,以小提琴为主的音乐作品也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从西方乐器的角度来看,在巴洛克时期,爱国主义思潮的涌动给小提琴音乐作品提供了人文主义思想内容,从而使人文理念贯穿各个时期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因此,小提琴作品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大多始于对自然、对家乡,对民族文化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深刻的情感。在小提琴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在鉴赏学习小提琴音乐作品时,让学生体悟到音乐中的人文价值,以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强化音乐审美能力,锻炼音乐思维敏捷度,并通过小提琴音乐文化与生活情怀的结合,赋予学生小提琴音乐创作思维。

  引用新型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提升小提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建立,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经过设置思维导图、线上教学等情境,为学生营造出相适宜的高校小提琴教学环境,并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把乐曲欣赏、练习实践、音乐创作作为活动课堂的主要部分,在欣赏经典小提琴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思考带入倾听过程,并通过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得演奏技巧上的启发,从而让学生更加有目的性地学习小提琴乐曲演奏。再根据教师技术上的深入讲解,辅助学生调整演奏姿态,领悟音乐情感。在此基础上,学习同类型的小提琴音乐作品,进一步强化演奏技法上的训练,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实现学生小提琴演奏能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化提高。

  努力促成联合教学,组建“双师”教学。高校的小提琴教学是综合性的教育,小提琴教学可以分为基础乐理知识、音乐审美鉴赏、演奏技法训练以及历史文化演变方面的整体学习理解。然而,能够教授以上所有内容的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师资力量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提琴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可组建“双师”教学,小提琴的演奏和艺术指导由小提琴教师联合社会音乐人才或专业领域人员协同育人,通过现场指导、合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小提琴的相关理论技巧知识,增强学生领悟音乐的能力。

  丰富小提琴的实践教学。提高小提琴演奏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于高校小提琴专业的学生不断地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演奏练习当中,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探索出自己的演奏风格。而这就需要高校及教师的积极配合,组织多样化的演奏活动。如举办琴房音乐会,通过学生集体的参与实践,用“演、听、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语言讲述表达与乐器演奏相结合进行表演,聆听自己与他人的演奏,并对此展开互评。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小提琴的演奏水平。另外,小提琴的实践表演除了展示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外,同时还能够提升其心理素质,通过演出经验的积累,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达到自查自省的效果。

  小提琴教学模式的优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学习、演奏、鉴赏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国内外小提琴作品的音乐文化价值,提高音乐艺术审美。为了更好的培育小提琴音乐人才,教师就需要在课程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下功夫,积极利用教育资源,推动小提琴教育教学的变革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