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作者:莫祖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文化百花齐放、思想观念各异的多元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它推动着社会异质性的增长和疆界的扩大。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在这种新的情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机遇

  文化多元化融合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创新性发展的机遇,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生机和动力。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具备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品质,适应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要。

  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加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通过引入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素,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多元文化融合背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我国的思政教育能够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催生了再认识自我、文化与价值观的需求,增强了教育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并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更新和升华的可能。

  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加强互动和参与机制。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的思政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文化背景,学生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尊重和包容。这种互动和参与机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个人发展,也有助于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

  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的思政教育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鼓励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和协调,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多元文化中的责任和角色。这种互动和参与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力量。此外,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的思政教育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渠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国际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学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经历、跨文化研究等方式,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培养国际竞争力。

  多元文化融合导向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文化多元化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固化,缺乏足够的多元文化元素,导致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地域文化、职业文化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等的交流碰撞不足,难以推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立足于教育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探索出能够适应多元文化融合特点的教学路径。结合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来看,在文化多元化融合导向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层面。

  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首先要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其次要构建跨文化视角的思想政治课程。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让其在接触和学习西方民主、人权理念的同时,能系统全面地了解到中华文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精神内涵和独特贡献。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全球政治制度比较、跨文化交流与冲突、中西文化视角下的道德伦理等。

  从教学方法层面来看,要学会创新。首先,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参与性。例如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与思想政治相关的文章、视频,或定期开展线上知识问答活动;利用网络直播课让学生在家也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应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识。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注重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和协调。例如,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面对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困境与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寻求新的路径,使思政教育既能够保持其核心价值,又能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大思政课’格局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实现路径研究” (立项编号:2022MYSZ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