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研究
作者:贝纪宏 耿富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当代青年学子要想切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应全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品德教育主要通过思政教育加以实现。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从顶层设计、队伍建设、精品课程、教学方式等入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诚信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视融合教学,完善顶层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这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表达,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进思政课堂,避免出现“两张皮”的融合假象,做好长期进行融合教学的思想准备和资源投入。

  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以高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做好融合教学工作的部署安排,建立明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长远计划和短期目标,以学年为单位,扎实稳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要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融合教学的监督和评价制度,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落实融合教学的具体工作进行阶段性和不定期的抽检。落实听说课制度以监督融合教学课堂;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学生对融合教学的反馈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

  要健全课程制度,规定明确的融合教材,思政教育课程时长和排课量,融合教学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的通过率、难度和区分度等。

  提升教师素养,加强队伍建设

  从高校角度出发,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参与系统学习和培训,实地参观文化博物馆,邀请文化名人进校举办专题讲座,持续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年轻教师、有经验的融合实践教育工作者到校任教,充实高校教师队伍;注重考察新进教师文化素养,切实保障教师队伍具备融合教学所需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应通过阅读经典文化史书或著作,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节,积极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为融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例如,通过学习《论语》,教师可体会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智慧、“克己复礼”的行为准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精神、“仁爱”思想中蕴含的精神境界等。

  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融合教学成效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容建设是否得当。高等学校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和学术能力为主。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结合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打造精品课程,使之更为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要优化教学素材。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可用的思政教学素材,将其融入不同的思政教育内容章节中。例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介绍毛泽东思想时,可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思想与《汉书》河间献王求真务实、尊重客观事实的治学态度相结合,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尽量避免内容空洞性与枯燥性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理解内涵。

  要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开设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等多种形式在内的课程,大学生可依据不同课程形式选择相应课程内容。必修课作为思政教育基础,要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历史、哲学等内容,例如可将传统文化的“德治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建党思想的课程内容中、将“自省”“尚贤”“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思想纳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选修课可引入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相关的时事热点和案例分析,具体可开设“读懂中国”“人文中国”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加强师生互动,创新教学手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教育者适当筛选教育内容,基于教师对学生价值期待、需求类型、认知结构和思想动向的掌握,挖掘、凝练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生互动,探索交互性教育模式,推动融合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应转变灌输式、单向性的教育理念,从原有的单主体向双主体思政教育模式转变,尊重学生主体表达和价值诉求,在坚持思政教育原则和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满足学生求知需求,教育者要主动接受从灌输者向引导者、合作者转变。还应创新教学手段,引入案例讨论、小组辩论、知识竞赛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高校特色,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特色教学课堂,构建“VR智慧课堂”、思想VR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活动中心,帮助学生将思政知识和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贝纪宏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科技大学分中心讲师,耿富云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科技大学分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