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画学观念的发展与延续
栏目:聚焦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传统画学观念的发展与延续

——“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侧记

  “在古代汉语中,‘画学’一词出现于北宋,最初指培养绘画人才的学校,是北宋翰林画图局所设教育机构的名称。今天我们谈到作为一门学问的‘画学’或‘中国画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宏观背景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相关。由于历代中国画文本学脉的承变性与时序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对于经典的传统中国画学的研究,最终会落实到对于画学史的研究层面,从而在古与今、中与西、通与分的不同范畴中建构其自身脉络。”11月2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说。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来自全国艺术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文脉与规律:传统画学的核心观念”“转化与运用:传统画学的当代阐释”“问题与方法:画学研究的个案拓展”3个主题展开研讨。

  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国画已成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代表,“100多年前,中国传统画学观念已经充当过一次全球化传播者的角色。今天的中国进入世界范畴,文化语境获得了很大发展,当下研究中国传统画学仍然具有巨大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表示。在品评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并形成其评价标准,从而规范和推动了中国画的健康发展。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说:“中国古代画学中,从汉代到宋代,产生和完善了两种主要的价值观,一种是在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兴成教化、鉴戒贤愚之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以人物画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观道畅神、达情适意之审美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对象,两种价值观都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他认为,汉魏六朝建立起的中国画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求绘画要在社会中承担惩恶扬善的作用,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对绘画的责任要求。从谢赫提出的“六法六品”,到庾肩吾的“三等九品”,到张怀瓘的“神妙能三品”、朱景玄的“神妙能逸四品”,再到张彦远的“五等”,建立起较完备的书画艺术评价体系。而历代关于艺术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完整地提出,也影响了其后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

  古画需要解读,“‘解画’初现于南朝,即阐释画面的内容和含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议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认为,“在唐代,一些解画者就来自于画家自己。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当时宫里基本形成一个解读评赏古画的氛围,出现了多个能‘解画’的画家。张彦远十分重视‘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对艺术品提出了‘详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依据画中的事与物来判定时代。张彦远从批评当时绘画创作常出现‘张冠李戴’的谬误出发,扩展到研究历代绘画应有的学术基础:‘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这超越了前人局限于对绘画风格的一般性认识,建立了考据图像的基础”。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们坚信古画是有“深意”的,明代文人对艺术现象的记述和清代朝野空前的书画著录活动,为后人深入考据古画内容、图像演变以及艺术史准备了丰厚的材料。

  此外,在传统中国画中,“写意”的观念、“意境”的发生和呈现,以及复杂的“叙事性”表达,历代绘画所形成的诸多程式被画家们乐此不疲地遵循,逐渐塑造成为经典,但论及它们的创造性究竟在哪里?在谈及“三理”与中国传统画学的写形观念时,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顾平认为,“写意”是指写之形象来源于“意象”,由此,“意象”成为传统画学形象塑造的核心纽带,同样由“三理”理论而派生:“物理”要形象趋真,“情理”要形象传神,“画理”则规定了形象的视觉观感;“意象”链接了物理与情理,“不似之似”是形象特征,“以形写神”是塑造智慧……所谓“诗意”“比德”“文学性”“情感表现”等等,均来源于“三理”支撑下的“意象”凝练与视觉转化,创作意图的差异性并不改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学要旨。

  然而近代传统画学屡遭批判,甚至被误解或边缘化。如笔墨的概念常常被轻视或误解,“点画”被“线条”所取代,传统画学面临着“片面的肢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画学,当代画坛情况远远比古代复杂,画种远远比古代丰富,创作风格、审美也远远比古代多元,因为对审美观念的差异,我们对当代画学缺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新时代应该建立新时代的画学体系。”此外,有别于西方美术体系以科学研究客观现实,再现客观世界,中国美术体系自由的观看方式、主观的造像手法在与西方体系的对比下,冲突与抵牾难以避免。一如蒋兆和1956年在《文艺报》发表《新国画发展的一点浅见》中说:“如果我们在写生的时候,都能从物象结构的造型原则出发,就不致为表面光影所限制,对民族传统用线造型的规律就更明确,更能认识物象的正确结构,因而对提炼取舍更有肯定性的认识,而不致概念化:也就真能使优良传统的笔墨更好地发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春阳认为:“回过头来看艺术实践中素描与中国画的关系。既然中国画本身就具有主观虚拟的符号的平面意象特征,我们的中国画真的不必去追求宣纸上‘实象’再现的效果。中国画画家一开始训练时,当然应该用中国的意象思维、意象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中国画创作。”

  在推动中国传统画学的发展中,专业美术院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美院于2005年将中国画系改制成立为中国画学院,成为集中国画创作实践、教学培养、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最高学术机构与人才培育基地。2013年,中国画学院建制扩展为“系”建制,在建立人物画系、山水画系、花鸟画系、书法系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理论教学研究部门中国画研究部,旨在加强对于中国画史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推进中国画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刘海勇提出了关于中国画的改革方案,包含设立“两端三位一体”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立全国高校中国画招考联盟的统一标准,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增设书法、诗词题跋、中外艺术史、哲学等课程,以架构文史哲与中国画专业课程的融通路径,以地域文化创设教学环境,复兴京津画派、海派、黄土画派、岭南画派等中国画流派的传承。他说:“中国画的写意是精神主旨,是结果,更是过程,写意不仅仅是画的问题,也是画家的问题。面对中国画被同化、异化的危险,我认为应保持民族自信的乐观态度。中国画发展从混搭、多元的百花齐放局面,将走向自我修复与反思,达到兼收并蓄的包容格局,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