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忠十二生肖系列文创作品——《龙年大吉》全形拓
2023年,文物修复专家、青铜器鉴定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全形拓传承人贾文忠的忙碌,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除了坚守和弘扬全形拓技艺,以全形拓艺术展的全国巡展为载体普及和传播全形拓文化,他还以导师工作室的方式教授绝技、培养人才。全形拓技艺的当代面貌如何?有着怎样的艺术潜力?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贾文忠,请他分享对于全形拓技艺传承和发展的认识。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致力于全形拓的传承和传播,尤其是今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都开设了中国金石全形拓高级研修班。您能谈谈研修班课程设置上的考虑,以及学员学习中的难点和体会吗?
贾文忠:全形拓作为传拓技艺中的一种,在传拓技艺中属于难度最大、技艺最复杂的一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自清嘉庆、道光年间逐渐繁荣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逐渐失落。多年来,我一直希望推动这项传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再现其在考古界和艺术界的辉煌成就,让这项中华文化的瑰宝重新被世人所熟知。
党的二十大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画院设立导师工作室,邀请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导师前往授课。正是这一契机,促成了我这两次中国金石全形拓高级研修班的开设,也是一次将这门绝学传播推广、培养后备力量的好机会。
为了帮助学员们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全面了解全形拓技艺的发展脉络,本次课程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搭建全形拓的学习路径,开设金石学与全形拓、金石全形拓资料与论文出版物分析与研究、石刻碑帖研习和拓片创作实践课程,课程开设从学员的自身需要出发,课程紧凑,知识量大。
学员反馈,这次高研班刷新了对金石全形拓的认知,再次认识到金石全形拓在中国传统技艺中的位置和地位。他们非常喜爱全形拓,但苦于没有接触的机会。这门技艺对学员的个人素养和对艺术的鉴赏力有一定的要求。学员在集中学习后,将深入研习传拓、绘画等专项技艺,创作相关作品。我也将针对他们的需求,为这些热爱传统技艺的学员提供持续的指导和帮助,也希望每位学员有所收获,成为全形拓技艺的传承者。
记者:近年来,您的全形拓艺术展在全国各地2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展出,深得好评。请您介绍下巡展的具体情况,并谈谈巡展感受。
贾文忠:全形拓艺术巡展还要追溯到2012年,当时,我受邀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带着青铜器修复和全形拓两项技艺在展览现场展示,展出了“十二生肖全形拓”之一《龙年大吉》,没想到观众反响很好。这让我想到,全形拓艺术巡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弘扬这门技艺的媒介。2017年,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金石永年——贾文忠金石艺术展”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在展出的15天里,我看到了观众对全形拓的热情。
全形拓全国巡展期间,在各个博物馆的帮助和支持下,巡展作品日益丰富。2018年,受颐和园邀请,我有幸传拓颐和园镇园之宝清代三牺尊,并在“金石祥瑞——贾文忠艺术展”中展出;2019年巡展孔子博物馆,幸而传拓乾隆御赐商周十供;后宁夏博物馆传拓迦陵频伽……由于全形拓艺术展展品愈发丰富,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至今,巡展走过了兰州、银川、三亚、大同等20多个城市。巡展过程中,我也在尝试不断地创新和变化,每到一地,都配合当地博物馆、艺术馆以社教活动和讲座的形式传播金石知识,让更多人对全形拓艺术产生兴趣。于我个人而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投入到行业中,就是对这项技艺和我们多年努力的最大认可。2019年,《大盂鼎颖拓全形拓》参加“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记者:全形拓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艺术。在短视频领域,来自民间的全形拓创作者的技艺展示得到了广泛传播。您如何看待这股民间潮流?
贾文忠:现在是短视频时代,弘扬传统技艺的手段有了革新,是好事情。民间潮流的兴起也是全民关注传统文化趋势的体现,对于想要继承、发展这门技艺的传承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不过,这也提醒我们,随着全形拓技艺的发展,因为传承门类不同,技艺要求度各异,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时侧重点多有不同。我认为,作为全形拓中最难掌握也是最珍贵的金石全形拓,在宣传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传拓对象以砖石、青铜器为主,特别是青铜器,不是专业人员很难上手,拓片因此尤为珍贵。不能为夺人眼球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这样就失去了向公众传播、普及全形拓艺术的本心,这件事就“变味”了。
记者:如果说独立的全形拓技艺传承正在普及的道路上行进着,如您一般兼具诗书画印拓为一体的全形拓艺术却是非常少见,而且对创作者综合的文化、艺术、技艺修养要求非常高。您如何做到让全形拓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艺术门类?
贾文忠:金石全形拓最重视的是金石味道。那么何为金石味道?我认为就是怎样更好地呈现所拓器物的神韵,讲述拓片背后的故事。对于青铜器也好,造像、石刻也罢,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一样,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自然会出现“千人千面”的现象。虽然都是从同一件器物上传拓,从墨色的变换和构图结构的把握,都能看出每个人诠释这件器物不同的方式,所以我一直认为这项技艺不仅是传统技法,更是一门艺术。
在全形拓作品上进行题跋、补绘,本身就是文人雅士间的游戏,考验作者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和对传拓对象的理解。要使全形拓创新性发展,一是要突破传统,不只练习传拓手法,还要使拓片更具故事性,更有展览和收藏价值;二是做好整理研究,我近年来出版了《贾文忠金石艺术集》和《贾文忠全形拓精选集》,我本人及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团队多年来在系统整理全形拓相关资料,知来处、明去处,不断吸取前人经验,精进艺术水平;三是培养研究生,指导全形拓方向的研究生深入了解、学习,推动全形拓作为一门学科,提高该项技艺在学术界的地位。
好的全形拓作品不应该只是拓有器物的一张纸,它更应该通过补绘、题跋,交待所拓物品的背景、传拓者的理解、作品介绍等关键信息,并适当补绘。单看它,是独立的艺术作品,同时兼具考古研究价值,这就赋予这张拓片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使得全形拓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更具魅力。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学者、各个年龄段的朋友关注全形拓,了解全形拓,爱上全形拓,传承全形拓,加入保护传承的队伍,使全形拓技艺焕发不灭的新时代光彩。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