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学科在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视唱练耳课程对音乐表演专业的价值需求
作者:郝瑾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视唱练耳课是音乐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技术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特点,它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发展,并运用到音乐表演实践中,所以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必修课,在专业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唱练耳”称谓解读

  视唱练耳历来有一个难解其意的名称,其实掌握它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性质不难理解它命名的几层含义:首先,是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特征角度命名的,即通过教学环节“变谱为唱”“变唱为听”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即培养“音乐的耳朵”。这种取名法好处是它彰显了课程特有的教学过程、方法和教学目的,不足之处是掩盖了课程的深层含义。

  其次,是从学习主体活动角度命名的,可以显示其课程关注主体内在的素质特征,突出了该课程具有从外在客体向主体音乐心理活动转化的特征,不足之处是掩饰了该课程内在素质向外在音乐表现的基础性功能作用。

  最后,是从区别基础课程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如声乐、钢琴等)性质的角度命名,突出显示其基础课的功能,但忽略了其内隐的所谓“音乐耳朵”的功能,使学生难以理解对其专业主课的深层支持意义。

  “音乐表演”称谓解读

  音乐表演专业是以彰显社会性职业需要的方式来命名的,课程与学生的社会生存利益关系被外显出来,容易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促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容易被误解为专业课的教学成果决定着自身能力的成败,也即专业课可以独立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就排斥和否定了其它课程的支持功能,割裂了专业课与基础课和音乐理论课之间的内在关联。

  命名方式探究其课程性质

  视唱练耳是从人的视觉、听觉、发声三种感官角度命名的基础课。如果从主体感官长期实践活动的分工协作角度分析,主体是“感官与外,大脑与内”的对信息收集、加工、整合、反应的一个系统,因此,视唱练耳课程就是主体(学生)对客体(曲谱、音响)收集、加工、整合、反应的过程,从而内化为主体的能力结构,所以视唱练耳是培养学生音乐“心智技能”的课程。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里进行的,指向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分析,就是通过具体声音和抽象概念之间两种心理活动,通过构唱、模唱、内心默唱等活动来完成主体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能力训练,使其内化为主体的能力。心智技能是获得知识、养成经验、形成能力的重要因素,视唱练耳对音乐心智技能的培养形成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反应的经验,从而为学生学习音乐表演专业课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课程性质决定其各自价值需求

  通过对视唱练耳和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称谓的解读与课程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视唱练耳对音乐表演专业必然会产生一种前提性、基础性的教学支持,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视唱练耳和音乐表演作为实践活动课,都是主体人与声音的物化形式——曲谱之间的对象化的过程——主客体相互转化的过程。

  1.视唱练耳侧重于“客体主体化”活动过程;音乐表演专业侧重“主体客体化”活动过程。

  “客体主体化”就是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是主体对客体音乐的信息收集、感受、理解活动。视唱练耳教学中,主体通过对曲谱形态、音响形态、意义形态三方面整合的解读,使主体占有吸收客体对象,不断丰富主体的本质力量,从而内化为主体的能力结构。

  “主体客体化”就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这种对象物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体现,是主体对客体音乐作品信息的解读、加工、创造活动。音乐表演专业中,主体通过对已有的丰富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来有目的地调节、控制演唱、演奏,专业水平的好坏是主体内化积淀的显现。

  2.视唱练耳侧重于“心智技能”的训练;音乐表演专业侧重于“动作技能”的训练。

  “动作技能”,即由外部动作构成和表现,使人直接或通过工具来操作事物,是一种肢体活动方式。在音乐表演中“心智技能”和“动作技术”密不可分,有机结合,如果心中没有音乐,外在动作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更好的体现动作技术必须有心智技能的内化基础。表演专业是在视唱练耳心智技能的统领下才能发挥积极的外化作用,当然,动作技术的学习也可以强化心智技能的发展。

  3.视唱练耳教学更多关注音乐审美经验的内化建构过程;音乐表演专业更多关注学生已经建构的音乐审美经验外化表达的过程。

  音乐审美经验的培养属于专业音乐教育中的核心目标,审美经验的建立以审美主体的心理建构为出发点,来培养对音乐客体(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在内的一系列心里活动的反应经验。

  视唱练耳教学是通过以听觉为核心的联觉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过程中,使主体对客体解读活动向反应(知觉、表象、概念)转化的结果。通过对音乐曲谱、音响、意义三者形态之间的生理与心理的体验,完成学习主体经验结构的整合,实现音乐审美经验内化建构过程。

  音乐表演则是学习者凭着心智技能所获得的内化积淀及以往历史积淀的文化感悟和审美经验,对演示作品进行角度独特的挖掘,使之最终落实到音响的外化表达过程中。

  4.视唱练耳侧重于音乐理解性的感知能力培养,音乐表演侧重于动作技术和理解性感知能力的整合。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感觉是认知的初级阶段。视唱练耳教学中首先必须以直接感知的方式聆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好听与否,能否带来愉悦、感动、激情等,这是音乐感知的出发点。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是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视唱练耳教学中通过对音响的音高、旋律、调式、和声等完整深入的分析、理解与体验,来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塑造审美经验。

  音乐表演一方面是通过自己力求完善的技术能力而获得鲜活生动的音响外化;另一方面,也要凭着主体文化感悟和丰富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的整合,最终落实在音响外化的具体表现中。

  视唱练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视唱练耳与音乐表演课程之间存在相互支持与转化的价值需求关系。在音乐实践中,心智技能与动作技术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表演专业的动作技术是在音乐基础课程心智技能的统领下才能发挥积极外化的作用,因此更好的外化体现必须有内化的基础。

  视唱练耳课程通过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养成,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对所有音乐表演专业具有一种前提性的张力,是学生所不可或缺的综合音乐素质能力。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