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当代书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径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做一场书法展览,如何做到“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9月28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给出了满意的答卷。此次大展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首次对新中国成立后新出土的书法资源做出较为全面的梳理、遴选与研究。
古代书迹、题跋、临摹、创作、解题:“五位一体”组合亮相
展览包括“殷商甲骨文”“周秦大篆”“春秋晋国盟书”“楚文字”“秦简与秦汉金文”“汉帛书”“汉简”“三国简”“汉碑”“新疆和西藏地区新发现书迹”“北魏墓志”“隋代墓志”“唐代碑刻、墓志”13个主题单元,甄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现的书法范本58件,进行58组主题创作。这些范本的年代始于商止于唐,涵盖篆、隶、楷三种书体及其演进中的过渡状态,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呈现千年书法的演进历程。
展览秉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指导方针和“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创作理念,推动“经典意识、时代精神”贯通激荡,立足书法学,以文史研究为辅翼,以艺术价值为中心。《殷商花园庄东地甲骨》《西周何尊》《春秋秦公镈》《春秋晋侯马盟书》、战国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汉马王堆帛书《老子》、武威汉简《仪礼》、敦煌汉简《传马名籍》、汉张景碑、汉鲜于璜碑、汉肥致碑、大唐天竺使之铭、隋杨文思墓志、唐王女节墓志、唐冯承素墓志、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唐李商隐书王翊元墓志等古代书迹、题跋、临摹、创作、解题“五位一体”组合亮相。
大展的主题为“承续”:“承”的是遴选经典的方法与标准,塑造经典和阐释经典的方式与路径,以及中国书法鲜明的文化属性、经典的内在传统和书法文化不断延展的底色与特质;“续”的是站在当代文化立场上重新阐释经典所呈现出来的鲜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创造。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认为,此次大展“从殷商甲骨到唐代碑志,时空延绵,诸体臻善,呈现了中国书法书体演变的历史,也记录了历代的人物事件,是埋藏于地下千年、未进入书法史序列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发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战国郭店楚简《穷以达时》
创作:林坦
拓展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内蕴
西周何尊,铭文里有“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展览中,钱伟强如此解题:“何尊铭文为西周早期风格,与令鼎、作册大方鼎等当皆出殷人遗民百工之手,故而风格相近,与纯为周人的作品有别。由于何尊整体保存情况良好,文字残泐漫漶较轻,使得线条粗细、点画质感得以更真实的展示。全篇用笔沉郁雄健,提按变化丰富,方圆兼备,堪称金文中的上品之作。”张桂光的题跋品评道:“本铭书法承继商末雄壮派一路,以字形方整齐平、用笔沉着浑厚为特色,平画圆转均衡,肥笔时现波磔,呈画中肥而首尾出锋,态势严整庄重,气韵天成,开宜侯夨簋,大字盂鼎、麦方鼎一脉之先河。”
孙晓云介绍,此次展览题跋由58位学者与书家创作,或学术考证,或文本考察,或艺术品评,艺文兼善,耐人品读;临写与创作由116位书家以当代立场展示新范本的艺术表现方式,多样包容,寓古于新;解题由60余位学者对新范本进行史实解说、艺术解析及价值阐释,为当代书法学建设探寻学理支撑。
大展通过古代经典与当代创作相互映照的主题结构,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的文字遗迹在当代书法的楷模意义,拓展中国书法史的视野,充实书法演进的叙述思路,进一步探测书法传统的历史纵深,感悟经典作品的核心精神,构建新时代书法学术体系,拓展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内蕴,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历史主动和思想文化自觉,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历史厚度、精神高度和时代气度的笔墨标识作出新时代的强有力探索。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以及于右任、高二适、沙孟海等数十位书法大师、大家的个人展览。“它们与本次展览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是致敬经典、学习经典,倡导以传统为师而开创新风。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书法以文字为基础,而文字的生成演化、文字的形态构成、文字的意象内涵,总是伴随着民族生存发展的历程。因此,书法一开始便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当然,从殷商甲骨、周秦大篆、简牍帛书、碑刻墓志、法帖篆刻,乃至历朝文人诗文墨迹洋洋洒洒,皆以一线贯之。”吴为山认为,“这条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的表征。它有文的觉醒、情的生发、形的创造,有哲学的思辨、诗歌的意境,是文化的生命之线。”
汉张景碑
创作:耿自礼
追求当代书法“两创”发展的更多可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出土书法文献得到各界高度关注,相关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从甲骨文、金文、玺印、砖瓦文字、货币、简牍、帛书、刻石,到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楼兰残纸等,堪为范本者众。如何置之于书史脉络与文化坐标中进行学术观照与经典塑造?中国书协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出土书迹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性、审美性等因素的梳理与阐释,寻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现书迹的典范意义。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介绍,近年来,中国书协着眼书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为根本思路,以主题性创作为重要抓手,以展览模式的改革与拓展为主要途径,引导书法家深入生活、书写时代,推动当代书法家承担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光荣使命。
从“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到“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再到“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中国书协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发挥展览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主题书法展览和主题性创作模式,追求当代书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更多可能。
此次大展以“新经典”思维进行选题策划,采用荐议制为主的评审方式,及“一事一议、一人一议、一作一议”的评选原则,作品评议由“撰文指导组”“审读组”“专家组”协同工作,依序展开:“撰文指导组”“审读组”基于对展览主题的理解审读创作文本,专家组纠误与辨误,评议书写水平、书写材料、章法形式等是否符合主题展需求,同时基于对创作者实力、擅长领域与实际发挥之间的考量,提出调整方向和修改意见,倡导性、引领性地带领书家不断打磨创作,推出精品。
今年5月,由中国书协、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联主办,湖北省书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简牍的世界:湖北先秦与秦汉简牍考察”中,书法家赴武汉、荆州、荆门、孝感等地博物馆、考古遗址及文物保护中心,实地考察和观摩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出土的简牍书迹,由此形成了临摹、创作、题跋、日志四种形式的书法作品。该活动为中国书协“在现场”主题创作系列活动第一站,是中国书协协同力量和资源,深入推进主题创作的有益探索。
来自湖北阳新革命老区的新文艺群体书法工作者林坦,是“简牍的世界:湖北先秦与秦汉简牍考察”活动书家组成员之一。此次大展中,他完成了战国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的创作部分。“创作文本定稿之后,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和工具书确定字法,然后对创作形式和风格的契合做了细致思考并创作出初稿。审视初稿以后,我便开始临摹郭店楚简,以调整书写状态和把握郭店楚简的气息。在书写状态和感觉比较佳的时候,参考创作初稿,再次对字法、章法、气息等进行调整。经过如此反复几日打磨,终于满怀激情地创作完成了作品。”林坦说。
大展同期推出“书学讲习录”,特别策划《重塑经典:建国以来考古发现的文字遗迹在当代书法的楷模意义》《大展对话录:范本阐释·经典寻绎·当代建构》《大展公益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大展学术主持、学者专家全景解读大展背后的学理逻辑,深化展览美育维度,给观众建构一个较为整体的通过大展观照传统文脉、审视艺术精神的沉思空间。
以大展为契机,中国书协还组织书法界、史学界、文学界、文字学界、出版界等相关专家学者,甄选经典范本,编纂《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访碑问古,刻拓对勘,专业导读,助益资取,立体呈现新范本的审美特质与精神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