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中兴展梳理“清代书法演进之路”
栏目:视线
作者:德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游君山(轴 纸本 隶书) 梁启超
江苏省美术馆藏

  在近300年的发展演进之路中,清代书法大致形成了清初多元并汇的浪漫主义洪流,取法董赵、雅规依然的清代帖学书法,以及研学金石、熔铸新趣的清代碑学书法的三重格局。9月23日至10月29日,作为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江苏省美术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策划的“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特展,截取清代书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精选名家名作百余件,分三个单元,为观众勾勒出清代书法风格嬗变的演进之路。

  明末清初,书法继承了明代中期以来崇尚个性的浪漫主义思潮,以张瑞图、王铎、傅山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往往从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感和激荡的线条运动节奏中营造书境,不断将人情化了的自然风采中的神韵化入作品,铸就了崭新的风格学价值和风格史意义。

  康熙、乾隆两代,书法风气变化趋势为帝王的偏好所左右。皇帝玄烨、弘历先后推崇董其昌、赵孟頫,使朝野上下仿董、赵成风,复古之风蔓延,或“二王”及董其昌,或效米芾,多求形似,帖学盛行。笪重光、沈荃、姜宸英、查昇、汪士鋐、何焯等学董名家和张照、汪由敦、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等学赵名家构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书法的精彩面貌。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靡弱妍媚之风流行,帖学日益狭隘,逐渐衰颓。几乎同时,伴随着金石碑刻的发现增多,书法家们不断开拓审美视野,热心金石考据,陶染于质朴之美,耕耘于形式实践,书法创作进而出现了新突破、新范式。万经、王澍倾注先驱之力,金农、郑燮标新立异,邓琰、伊秉绶开拓创造,陈鸿寿、吴熙载、何绍基、俞樾、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康有为等人各适其极,各领风骚,标志着碑学书法大行其道,风行天下。

  所谓“帖学”“碑学”相互依存,此消彼长。作为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走向近代的转折阶段,清代书法在金石鉴藏成风的格局中,逐渐形成一种浪漫与复古、求变与传承、突破与反思的氛围:一方面馆阁体规矩谨严,走向极端僵化;另一方面作为正统的反叛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法帖之权威,取法开始从以“二王”、赵、董的书法为典范转向以民间俗刻拓本为范,崇尚北朝碑版,进而发生质的转换,审美观念则以妍为美转变为以朴为美,于是碑学大兴,最终一举统治天下,成为清代书坛的典型风格。

  “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特展通过经典生动的展览叙事与丰富珍贵的展品,充分展示美术收藏和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并以此为契机加强馆藏与馆际间美术资源的研究与活化,以期培育馆藏精品的品牌效应,增强馆藏展览及活动的持续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