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黄梅戏的当代注解
——以黄梅戏《铸魂天山》为例
栏目:视线
作者:张璨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别山的杜鹃哟,红遍山岗,天山上的雄鹰哟,展翅翱翔;陈策楼前的明月哟,池塘映彻,戈壁滩的狂风哟,劲吹胡杨……”7月16日晚,黄梅戏《铸魂天山》在湖北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压轴亮相第十一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闭幕式。伴随着英雄赞歌,本次艺术节也圆满落下帷幕。

  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是红色革命圣地、中共早期建党活动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三位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就是其中之一。基于此,黄冈艺术学校(黄州小梅花黄梅戏剧团)联合中国戏曲学院、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湖北交响乐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等单位,共同打造大型原创现代黄梅戏《铸魂天山》,用情用力讲好红色故事。该剧得到了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黄冈市委宣传部、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先后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2022年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入选湖北省“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百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第三届“荆楚名团聚江城”演出活动等奖项荣誉。

  宏大叙事与志士精神

  黄梅戏《铸魂天山》的文本创作立足史实资料,截取了1939年至1943年陈潭秋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时的战斗场景,讲述陈潭秋团结新疆人民开展捐资支援抗战、主持“新兵营”训练、维护统一战线、护送“新兵营”回延安、与反动军阀盛世才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为保证在疆同志顺利返回延安不幸被捕,最终血洒天山的悲壮故事。该剧充分体现了陈潭秋英勇斗争、以身作则、信念坚定、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深情讴歌了以陈潭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情怀。

  剧中从多角度成功塑造了以陈潭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形象。陈潭秋是信念坚定、冷静睿智、顾全大局、敢于“与魔鬼打交道”的优秀干部,是团结同志的“徐主任”,是思家念亲的“老七”,是满腔柔情的“先生”,更是“不丢信仰,不忘初心”英勇赴死的革命者。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人物王韵雪,既具有美丽温柔的女性特质,又具备革命者的坚韧勇敢,作为陈潭秋的秘书、妻子,多重身份的她给予陈潭秋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在含泪送别先生的关头她也完成了从青春懵懂的王教官到训练有素的革命者的蜕变。在真实历史中,陈潭秋全家20余人中先后有8人参加了革命,其中5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去追求信仰,诠释了“志士弘毅,千古存仁”的精神品质。

  宏大题材与温婉艺术

  诚然,宏大的历史题材对于擅长“小生小旦”的黄梅戏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在于是否能通过黄梅戏的艺术形式复现文本所构建出的“苍茫戈壁”“大漠胡杨”等意象,成功塑造陈潭秋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凸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冲突,彰显宏大的历史题材所带来的萧索沧桑感。最终一切创作构架的实现都要回归到演员和黄梅戏艺术本体特征上,回归到黄梅戏的表演和舞台呈现上,回归到《铸魂天山》的独特场域之中。

  在舞台表演上,演员们以更有表现力、更具生活化的身体语言展现出属于各自人物的独特气质。剧中陈潭秋与盛世才的每一次出场、每一个动作都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深受爱戴的“徐主任”,时刻与百姓和同志站在一起,他与新疆的人民亲切沟通,与新兵营的同志们热烈拥抱,被捕后依然坚韧不屈,挺直脊梁;一个是猖狂毒辣的“新疆王”,时刻保持着对身边人的警惕,他用枪顶着汤副官的脑袋,手刃自己的亲弟弟,发现陈潭秋的真实身份后大惊失色,怒不可遏,从身体语言的对比中将陈潭秋的沉着冷静与盛世才的阴险毒辣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舞台呈现上,整体展现出一种属于大漠胡杨、苍茫戈壁、皑皑天山的凝重质感。通过不同光区色彩的强烈冲突和对比,保持着与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的连接共振。在新兵营怀念家乡时,红色的光如大别山的杜鹃在舞台上“红遍山岗”;在被捕后,暖黄的光如同美丽的秋天照进陈潭秋生命最后的时刻;在新疆同志顺利返回延安时,鲜红的光如鲜血,染红了归来的路,也染红了屹立不倒的天山。在音乐方面,创新融合戏曲、歌舞剧、话剧等现代艺术元素,将新疆少数民族歌舞与音乐元素,创造性地融入传统黄梅戏中,极力呈现出新疆的地域风情和年代感。整部作品的风格不再囿于黄梅戏与生俱来的温婉动人,更多的是超出我们对黄梅戏本体认知的凛然正气。

  宏大使命与戏曲发展

  黄冈是一块红色的圣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光辉灿烂。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黄冈黄梅戏创作提供了先天的文化土壤,使得黄梅戏在大量的文本创作中取材于本地真实故事,尤其是红色题材黄梅戏创作更加注重对本地真实故事的挖掘,《铸魂天山》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剧中捐赠场景以抗日战争时期新疆400万各族人民捐钱捐物支援抗日前线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展现新疆各族人民的“万丈豪情”和为革命建设作出的贡献,有利于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民族团结。此外,通过新兵营场景呈现出大别山革命老区——湖北黄冈的八斗湾、白石门、杜鹃花、青云塔等地域景观和新疆大漠孤烟、异域歌舞、戈壁胡杨、丝绸之路等独具特色的地理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让两个地方成为观众走近陈潭秋的桥梁,充分发挥了推介宣传黄冈、新疆文化的作用。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近年来,黄冈艺术学校(黄州小梅花黄梅戏剧团)也在文艺精品创作中探索出一条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黄梅戏传承发展路径。当前,戏曲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如戏曲人才培养生源不足,教学周期长,深造空间有限;专业戏曲人才引进难,戏曲演员待遇得不到提高,岗位匹配度不高;戏曲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基于此,作为专门戏曲人才培养的学校应当勇担时代使命,积极谋划,引进戏曲专业人才;加强学校、院团间的合作,共谋人才培养计划,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在资源共享和互助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学生们已经通过参演文艺精品剧目、参加舞台艺术实践等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舞台表现力,为加快学生从“学生”到“演员”身份转变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