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每一次变换都代表着“魔法”的降临,缓缓跟随的追光,期盼着魔术师揭晓一个又一个惊喜,周围黑暗的空间成全着独属于自己的神秘。舞台上,扑克牌、小球、动物甚至真人都等待着魔术师下一刻的“秘语召唤”;舞台下,观众目不转睛,沉醉在炎炎夏日中由魔术师们创造的“清凉世界”。
由文旅部艺术司、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杂协承办的第四届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于7月3日至6日在广州举办。作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自2012年以来已举办三届。在4天时间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200多名杂技魔术界的艺术家,以及20多个杂技魔术院团共聚一堂。
展演期间,广东高校魔术(GMA)舞台组竞演、广东高校魔术(GMA)和粤港澳台近景组竞演、粤港澳台舞台组竞演等轮番上演,来自各地的魔术精英选手同台对决。经由魔术专家委员会的评选,最终35个近景、舞台节目参加了现场交流展演,专家委员会对参加现场交流的35个节目进行了逐一点评,最终,选拔出《淋漓尽致》《午夜狂想》等13个优秀节目进行扶持。杂技高质量发展论坛以及“论职业魔术师的市场推广”“道具设计创作”“舞台魔术及道具制作”“舞台技巧”“从艺50年演艺经验分享”等专场讲座同期举办,为杂技魔术界同仁搭建了一座交流互鉴的平台。正如广东省杂协专职副主席燕列松所说:“第四届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巩固了两岸魔术艺术的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推动了粤港澳台魔术艺术融合发展,展示了杂技艺术在新时代的风采。”
《极限逃脱》 丁建中(中国台湾)
广东省杂协提供
魔术:线下表演更打动人心
魔术是一门神奇的艺术,随着春晚魔术的兴起,魔术艺术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曾登上春晚舞台的台湾魔术师丁建中此次为观众奉上了惊心动魄的逃脱魔术——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魔术师在台上挣脱手铐、脚铐后消失不见,最后惊奇地出现在剧场的后排。“虽然现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有很多魔术表演,但无论是通过电视节目还是短视频,缺少了与观众的互动,便不能充分展现魔术师的魔术水平。作为一名职业魔术师,我更喜欢在线下的剧院进行演出。”丁建中表示,希望能够多举办类似活动,让喜欢魔术的广大爱好者和职业魔术师多一些交流切磋的机会。此外,他也希望通过线下活动让广大市民有更多现场体验,感受魔术的魅力。
一级演员梁义在本次交流展演中担任评委会主席。他介绍,在这次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中,高校组别的魔术竞演参与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多,比赛节目的质量水平也有所提升。“很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魔术,这几年魔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魔术融合紧密。当代大学生头脑灵活,信息面广,进入魔术领域,为传统魔术带来了新活力。”谈及魔术下一步的发展,梁义建议表演者继续打开思路,突破节目类别壁垒,持续推进魔术创新。
“这一次,我们将高校组别的选手也纳入到活动中,最终参赛选手近百人,是人数最多的一次。”杨杰作为本次活动的副导演,见到了各年龄阶段选手的有趣创意。参加本次展演的高校组选手年龄大多在19岁至21岁,他认为,这些年轻选手日后将会进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将魔术和他们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一定会激发出更多魔术创意,为魔术发展开拓更多方向。
《九儿》 广州杂技团
广东省杂协提供
杂技:走出国门展现中国魅力
杂技、魔术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在本次展演的开闭幕式晚会上,杂技节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人技巧造型》绝奇险美、扣人心弦;《空竹》行云流水、酣畅潇洒;《九儿》“中国味道”浓郁,舞姿优美,令人陶醉。展演期间,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杂技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杂技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多位业界人士围绕杂技高等教育发展、粤港澳台之间的杂技交流活动、杂技如何走出去等展开探讨。
“杂技在极力追求技与艺的平衡时,人才培养模式却相对滞后。由于本科教育的空白,使杂技落后于国家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魏葆华表示。他认为,杂技目前的生源质量跟不上杂技的发展需求,中专阶段的杂技基础和杂技专业技能的训练无法让学生和院团之间达成“无缝衔接”的状态。其次,人才培养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清晰,对自己今后发展的也没有深入思考。除此之外,杂技的培养方向或是人才的就业方向非常单一,只能往院团方向发展,限制了杂技的发展以及杂技人才的培养。魏葆华希望能够加快杂技高等教育的建设,引入更科学的、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杂技人才,促进杂技可持续发展。
杂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的前沿窗口。“以《天鹅湖》《化蝶》为代表的杂技剧的出现,不仅用杂技语言讲述了中国故事,更是通过杂技这种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董迎春表示,杂技不只是一种让老百姓得到剧场审美化体验的艺术形式,而且是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民间外交,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文艺形象。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广东省文联